咸安区文体中心上空,一场运用1000台无人机编制的文旅快闪活动,让市民们直呼“惊艳”;香城大剧院内,法国巴黎爱乐乐团奏响新年音乐会,60多名“老外”为咸宁人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第136届广交会上,来自咸安汇美达工贸的精美时尚餐具广受外国友人喜爱,赢得450万美元的海外订单……一段时间以来,属于桂乡咸安的文化符号,频频“出圈”“出海”“出新”,在该区产业“万花丛”中分外醒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也赋予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使命。
“对我们而言,文化产业承担着优化经济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是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统一’的有效力量。”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说。
用艺术点亮城市、用文化丰盈生活、用特色赋能未来。近年来,咸安区坚持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去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近三成。
文化出圈:文艺演出点亮新消费
日前,咸安香城大剧院座无虚席,山西省交响乐团带来的《回溯经典》音乐会,引发剧场内听众的深情共鸣。待到乐曲散尽,喝彩中夹着提问:“下一场在哪里举行?”
让听众们感到“物超所值”的是,这场包含有13首曲目、囊括乐手现场教学互动的“视听盛宴”,售价仅9.9元到49.9元不等。
香城大剧院,由咸安区与深圳聚橙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前者在区文体中心提供场地,后者负责运营,双方约定,每年组织演出活动不少于60场,其中公益活动不低于20场。
运营一座剧院的成本可不低。光演出团队费用,就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
拿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歌舞剧《舞动山水间》来说,同等城市剧院内,票价基本在300元以上。而在咸安,票价不到50元。现阶段的票价,只能做到“保本微利、确保公益”。
“为了开拓咸安演出类文化产品市场这片‘新蓝海’,我们采取走进剧院、了解剧院、融入剧院‘三步走’推进用户养成,拿出全国同类剧院中最低的价格,培养市民群众新的文化消费习惯。”香城大剧院总经理赖毅告诉记者。
背靠深圳聚橙网络这样在全国有着40多家剧场的“院线”,赖毅也有着“薄利多销”的底气:演出均由总公司“团购”,加上全国巡演的形式,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份“耐心投资”,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2024年8至10月,香城大剧院售票增长率高达180%,“回头客”的复购率达75%,其中《魔女宅急便》《小红帽》等音乐剧、亲子剧最受欢迎,场场上座率超过80%。
“除了经营蒸蒸日上,我们还收获了一批铁杆‘剧’迷。”赖毅笑着说。一位网名叫“佩奇”的本地戏剧爱好者,过去只能自驾去武汉看戏,如今香城大剧院的演出票他逢票必买,固定选在3排1号。赖毅专程通过后台联系到对方,为他留下“专座”。
香城大剧院的到来,有效填补了咸安文化产品供给短板,进一步激发资源资产的效益。2023年,咸安文体中心经营性文化演出活动总计举办19场,经营方式以收取租金为主。2024年7至12月,仅香城大剧院就为区文体中心带来了29场演出、12场配套活动,接待观众超2万人次。
“我们引进深圳聚橙,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品牌化发展,打造一个集多业态为一体的‘城市人文会客厅’,用文化积蓄城市前行的动力。”咸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汉雄表示。
文化出海:工美产品闯出新符号
咸安经济开发区汇美达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400余名工人在数百米的生产线上忙碌着。
原料端,一桶桶石英砂倒进窑炉;成品端,贴着各式花型的精美钢化玻璃餐具冷却装箱。
不久后,这些产自咸安,印着德语、阿拉伯语的玻璃器皿,将乘着“中欧班列”,发往世界各地。
作为国内第二家耐热钢化玻璃(俗称白玉瓷)生产企业,汇美达工贸已深耕咸安20年,是咸安区32家规上文化企业之一。
“别小看这些玻璃餐具,这可都是工艺美术品,它们像极了陶瓷,却又不是陶瓷。”公司行管部经理孟怀望捧着乳白色的餐碟说道,语气中满是自豪。
更让孟怀望感到自豪的是,这些“中国制造”全都销往海外,已经成为“咸安制造”的亮眼名片。
因为导热率低,所以适合冷食;因为硬度高、耐冲击,所以宜用刀叉餐具。种种物理特性与西式用餐习惯高度契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备受欢迎。
造就“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的,不仅在于其产品的物理特性,更是对品质和美学的追求。
“我们出口的所有产品中,80%为公司设计部门的原创设计,海外的定制化订单仅占20%。”公司销售总监夏清秀介绍。目前公司有一支由6名设计师组成的本土设计团队,拥有100多项设计专利,光是自主设计的花型,就多达300余种,其中不乏“桂花”“嫦娥”等咸安元素。
“而造型、花型更加精美的成套餐具,往往附加值更高,能卖到40美元一套,真正做到了‘点石成金’。”夏清秀说,“而我们最主要的营销方式,就是积极‘走出去’,在国内外各类展销会上,凭‘咸安设计’征服海外消费者。”
得益于广阔的市场渠道、完善的供应链、稳定的经营团队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汇美达迎来了产销两旺的新局面。2023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汇美达总共实现1.27亿元营收,挣的全是外汇。
2024年,汇美达投资1800万元实施电窑炉等生产设备的技改升级,进一步降成本、降能耗、提良率,同时开动了第二座电炉,将日产能从55吨提升至90吨,只为应对更高的产能需求。
记者从咸安区商务局了解到,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就追平了2023年全年销售额,出口增速在全区名列前茅。
文化出新:传统制造迸发新活力
印刷产业是咸安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起步早、周期长,且形成特色品牌和规模优势,目前全区拥有印刷企业47家,数量居全市之首。
位于咸安经济开发区的咸宁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印刷车间内,生产线虽是“不饱和”运转,但公司总经理陈爱萍却显得气定神闲。
和过去做平装书“卷”市场、“卷”产能、“卷”价格不同,2024年,该公司新增了两条精装书生产线,走订单式路线,生产精品图书。2024年前三季度,山河文化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0%。
“以往最怕‘闲’下来,但如今却没有了那种担忧。”陈爱萍说,“精装书已经成为细分领域市场的宠儿。”
陈爱萍告诉记者,虽然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印刷业造成巨大冲击,但其实也蕴含着新机遇。质量好、手感佳、图文并茂、便于收藏的精装书籍,成为传递知识、装点生活的“艺术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深耕细分领域,咸安印刷产业还通过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向内挖潜。
嘉仑文化作为山河文化的上下游配套企业,4年前就实现了从出版商到电商经销商,再到MCN机构的“三连跳”。不仅凭借专业的课外读物内容创作团队打造热销单品,还建起抖音电商图书行业云仓,让小小一本书“借网生金”“云”销四方。
作为行业协会会长单位的鄂南新华印刷厂,近三年投资5000万元用于技改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税年均增长100万元,先后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信息技术、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以及技改升级赋能之下,传统的咸安印刷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据咸安科经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9家规上印刷企业产值较2023年增长近四成,求变求新、高速增长的同时,印刷产业还辐射带动该区仓储物流、医药化工、文化装备制造多个行业共同发展。(记者 饶敏 吴文谨 赵娴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通讯员 张文峰)
编辑:何凡
上一篇:
下一篇:
崇阳让“有德者有所得” 积分兑年货治理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