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产业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十四五”期间,赤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转型,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政策精准滴灌,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产业升级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赤壁市以政策红利为杠杆,撬动企业创新活力,营造出企业“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氛围。
“通过梳理中央、省和咸宁市惠企政策,我们积极从项目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创新服务等方面落实措施,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发展。”赤壁市科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赤壁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坚实行动。今年以来,该市深入实施该项行动,以精准政策支持和全方位服务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21.5%,244家规上企业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一批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与效益双提升,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赤壁市通过“店小二”式服务,实现规上企业政策宣传全覆盖。今年已帮扶维达利、万津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技改资金7000万元,协助恺来、隆鑫等3家企业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700万元。近三年,该市已累计投入惠企奖补资金1.34亿元,为企业技改“输血赋能”。
2024年11月,赤壁市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主体、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汇集高质量创新人才等方面发力,推出相关具体措施。
今年3月,赤壁市又制定出台加快科技赋能三年行动方案,明确“511332”目标任务:通过3年研发累计投入50亿元,促进中试项目谋划100个,成功创建1家省级实验室,推进孵化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20%。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起支撑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有力保障。
企业主体发力,技术突破引领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十四五”期间,赤壁市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每年拿出7%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深耕行业十余年,2025年首登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位列第69位。”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李霞在谈及企业科创成果时振奋不已。
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赤壁市科技创新的标杆企业。该公司自2015年落户赤壁以来,近十年来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用于PVD光学镀膜、3C玻璃等产线技改,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如今,维达力已成为湖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并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2024年企业产值达45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超7%,金额达2亿至3亿元。公司设立了新技术部、产品开发部等核心研发部门,分别聚焦基础工艺探索和产品迭代升级,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达3.5亿元。
同样尝到技改甜头的还有蓝炬兴业(赤壁)科技有限公司。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投入600万元建设电装实验室、新增SMT贴片线,推动产能从每年6万套跃升至8万套,年产值达1.5亿元。
“技改不仅优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软实力。”公司总经理周金洪对技改带来的明显成效深有感触。
高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另一家创新典范。该公司2018年从嘉鱼迁至赤壁,在赤壁共设立5家子公司,均围绕“膜类产品”开展业务。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集团总部设有研发中心,赤壁基地正整合研发资源,计划打造全国性新材料研发基地。2024年5家子公司研发投入合计约3000万元以上,部分子公司研发投入占产值比例达10%。公司生产的太阳能光伏背板用PVDF氟膜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打破了国外垄断。
平台集聚赋能,形成合力助推发展
科技创新不是“单兵”作战,而需要平台支撑和生态滋养。“十四五”期间,赤壁市通过搭建高级别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5年前各单位、企业对‘科技创新’提及较少,如今各单位、乡镇均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全社会科创氛围显著提升。”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回想五年来的变化,感慨颇深。
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作为当地核心科创平台,成立于2020年4月,是赤壁市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致力于为本地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服务的科创服务平台。成立五年来,高研院汇聚了113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来赤壁创新创业,外聘专家教授、技术顾问50余人,其中院士6人,引进创新型科研人才团队10个。高研院已获批湖北省赤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合成技术湖北省中试基地等6个省级科创平台,助力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向好向优发展。
赤壁高研院通过常态化开展企业调研,累计入企调研超200家,系统征集并响应企业需求60余项,精准赋能赤壁多产业升级。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入南昌大学谢明勇院士团队破解湖北时间种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生菌发酵技术难题;在新材料领域,与武汉大学-中国盐业集团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能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在电子信息领域,与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表面精密加工、玻璃改色等7项产学研合作,获经费支持947万元推动企业科技化转型。
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是赤壁市另一重要创新平台。2021年底,赤壁市成功牵手武汉大学,合作共建该测试基地。项目总投资3.3亿元,由赤壁市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提供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
赤壁(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按照“研发在武汉、转化在赤壁”的思路,现已引进企业32家,其中常驻办公企业19家,成功孵化9家企业来赤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固定投资额度累计达2.5亿元。
通过平台集聚与生态融通,赤壁市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36个,其中企业研发平台115个,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占比50.88%。共有11家企业通过在自家的研发机构自主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34项,成为实际生产力。2024年这11家企业产值高达45.1亿元,同比增长35.39%,产生税收7771.5万元,同比增长112%,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实现飞速发展。
面向未来,赤壁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511332”科技赋能目标,持续推进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科创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生态保障,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服务支点建设、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赤壁力量。
记者手记
赤壁高研院的实验室里,南昌大学院士团队正攻关益生菌发酵技术;湖北棱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四条自动化涂布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改让企业产能提升2.5倍;在维达力科技,近十年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进行产线技改,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走进赤壁市高新区,所见所闻皆是科创突围的生动景象,这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的质变。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赤壁构建的创新生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作为核心科创平台,成立五年来汇聚了113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外聘专家教授50余人,其中院士6人。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光环,却形成了“研发在武汉、转化在赤壁”的协同模式。离岸科创中心已引进企业32家,成功孵化9家企业来赤建立生产基地,固定投资累计达2.5亿元。
赤壁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继续走好传统产业的老路,同时不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总投资3.3亿元,正在测试无人驾驶车辆;武汉大学与咸宁市政府共建的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投入5亿元资金推动产业发展。这些布局无不显示出赤壁科创人的胸中丘壑。
从政策扶持到惠企落实,从政府牵头到企业响应,从平台搭建到人才集聚……五年间,赤壁正在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这座以三国古战场闻名的城市,正在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上加速奔跑。赤壁的实践,正是咸宁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一个生动样本。
咸宁日报记者 祝宝成 王莉敏 郭蓉 通讯员 吕志海 吴沁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杨军专题研究全市2026年支撑性项目谋划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