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陈生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正式在上海菜市场亮相,经营猪肉生意。50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各大菜场的柜台,成为一线销售员工,被市民戏称为“大学生猪肉倌”。(1月30日人民网)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和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诸如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回家种地等新闻的出现,更是让大学生群体的择业成为焦点。以前人们总说大学生娇气,对工作挑三拣四,舍不得吃苦,而今大学生乐于当淘粪工、保安、保姆、环卫工、猪肉倌时,人们又开始说大学生从事这些劳动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是对国家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猪肉倌”们辜负了社会和家庭对人才的期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到底,还是传统观念作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身上天然的披着一层金光,更何况是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就应当从事着光鲜亮丽的体面工作,和猪肉倌等底层职业完全不搭调。前者属于高层次的人才,而后者则是低级劳动型工作。大学生卖猪肉,是一件很掉价的事,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身份的亵渎,甚至给自己的家庭、身份都蒙上了尘埃。
事实上,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劳动者,只有极少数的才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在最基层、最普通岗位上。既然如此,卖猪肉又如何?卖猪肉难道不能成为人才吗?这些大学生们没有坐等饭碗,当啃老族,而是积极寻求就业和创业机会。将内心的优越感放下,将割肉的刀拿上,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更加没有尊严可言。更何况,这些“大学生猪肉倌”们和普通卖猪肉的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笔者看来,这些大学生们已经在成才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就如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给另一位卖猪肉的北大学生的评价:北大的学生也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这就是北大人的价值观倾向,在任何工作上做出贡献都是给母校增光。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在这行成才,便在别处精彩。由此,不妨为“大学生猪肉倌”们喝一声彩。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周晶晶:无节制的“刨根问底”也是一种恶
下一篇:
龙华鑫:一年喝掉半吨酒折射出什么
核心观点:如何做到“有效供给”?通俗地说,就是要对准市场需求供给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有供必有求,有求必有供。对于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