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老去,终有一死。是体面地颐养天年,安然离去,还是孤独地等待死亡、凄惨地走向坟墓,自有霄壤之别。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在2012年出现,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将减少2900多万。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上升,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预计2020年突破2.43亿,2025年达到3亿。湖北2012年城镇老年人口占13.6%,农村老年人口占17.2%。全国空巢老人比例高,已过50%,2013年超过一亿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2013年达到2300万,年增100万;还有为数众多的失能老人,2013年已达到3750万。银发潮推动中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不仅影响潜在增长率,而且影响社会结构及稳定、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伦理秩序,影响政治治理、社会文明、人们幸福。
现有的家庭人口结构下靠儿养老显然靠不住,这不是个简单的道德问题,也不能责怪儿女们不孝顺。居家养老、尽享天伦之难以普及,综合分析实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客观原因。社会化养老、制度化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养老院将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载体和生活空间。
养老院究竟建在哪儿,不仅仅是个规划选址问题,而且是个很大的社会心理伦理问题。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一面入住难,一床难求;一面近半空置,全国平均空置率达48%,有些敬老院空置率超50%。究其原因,除了服务跟不上等,有个重要的长期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许多养老机构特别是市州及县以下敬老院、养老院普遍存在远离闹市、远离人群,风景优美而人气不足的问题。
养老,不是等死而是求生。老之将至,人的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老人本来就怕孤独、怕寂寞,而我们的养老院恰恰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暮气沉重,朝气不足;不能给老人生的希望、活的快乐,每天只有无形的死的恐惧。这样的养老院怎么会有吸引力呢?
报载,美国西雅图一家幼儿园搬进养老院,“隔代亲”让老人们天天看到无限生机,精神得到极大慰藉。在美国,有个新式养老院就在去游泳健身的路上,红色的楼房,建在哈德逊河边炮台公园洛克菲勒花园边,闹市中的曼哈顿下城,而它旁边几百米处就是世界金融中心,旁边是纽约著名的高中,对面是比较好的公立小学,再走几百步则是纽约大学。这是否能成为我们改建、新建养老院及养老机构的他山之石呢?
如何赡养老人,老人得到怎样的关怀,这是一个国家的良心,一个社会文明的体温。养老院,不应成为有生命的墓地,而是夕阳热烈的燃烧,灵魂远游的圣地。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