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扶贫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旨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问题,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如何实现永久性脱贫、可持续发展?哪些群体需要搬迁?贫困群众搬到哪里去?搬后怎么办?崇阳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的工作要求, 以脱贫致富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以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与美丽村湾建设结合起来;在安置点的选择上,考虑全域发展合理布局,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让老百姓既安居又乐业,提高了困难群众的满意度。
“打蛇打在七寸上、打鼓打到重心处、工作抓到要害上”。易地扶贫搬迁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善于抓住那些制约、影响、决定全局的重点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工作开展和推动事业进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就是要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重点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全局,熟练掌握“弹钢琴”的艺术。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一方面,要精准识别贫困户。摸清贫困户“家底”,宜搬迁才搬迁,不能为了“亮点”,更不能为了“形象工程”而搬迁,也不能让群众想搬就搬,要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谋划好脱贫路径。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较发达地区以后,如何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致富奔小康,绝不能一“搬”了之。要做好相关后续工作,及时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产业扶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才能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总而言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这就需要着力提高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后续发展能力,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产业发展非一日之功,只有科学谋划,充分考虑促进农民增收,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着民心,汇聚着民意。扶贫搬迁,重搬更要重扶。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搬得出、稳得住。“扶”是牵涉到上学、看病、就业甚至生活习惯等一揽子问题的系统性工程,环环相扣、事事相连。惟如此,我们才能不断通过民力凝聚,不断推动和谐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咸宁日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人人都做咸宁形象代言人
下一篇:
探春更要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