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假,暑期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脱离了学校的监管,与放松、快乐伴随而来的,是暑期安全事故的频发。溺亡、车祸、失踪、被骗……几乎每年暑假,各地都会爆出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安全事故。
分析暑期安全事故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自身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埋下了安全隐患;二是家长监管不到位,疏于防范,让安全管理处于一个“真空期”;三是社会共治的格局未能建立,群防群治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补好暑期“安全课”,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要做好暑期安全教育,提醒暑期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护能力。老师和学生要保持定期联系,通过家访、电话或者网上交流等方式,时时处处开展安全教育,不让安全教育因放假而断档。
其次,家长要担当暑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做到无盲点无盲区。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监护人一起安排好孩子的假期活动,使孩子尽可能远离河流、水库等事故易发场地。
再次,社会要多方发力,尽力消除暑期安全隐患。在河流、水库等安全事故高发的地区,有关部门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安全巡查。同时,各地应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组织有益的文娱活动,让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暑假。 (王远远)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既要理性善待,又要科学管控
下一篇:
“三转三新”打造立体化党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