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结合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大力推进以绿色创新引领绿色崛起,聚焦聚力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
中共咸宁市第五届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咸宁市委关于坚持绿色崛起 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为大力推进以绿色创新引领咸宁绿色崛起,聚焦聚力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1.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21年,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达1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五大千亿产业板块不断壮大,发展质效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五大千亿产业板块为抓手,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质、扩大优势,品牌引领、集群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升级”的基本原则,着力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三篇大文章,培植壮大绿色产业体系,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做强茶叶、油茶、楠竹、蔬菜、中药等五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实施千亿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咸宁农业品牌。三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打造田园综合体。
第二,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智能机电、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高新区发展步伐。推动咸宁高新区成为我市项目建设主战场,区域发展排头兵,转型升级试验田,把咸宁国家级高新区打造成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地。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推进高校、企业、众创空间合作,加快知识成果转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大力培育发展“四新经济”,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一批新经济增长点。
第三,壮大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
一是壮大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项目带动工程,重点打造文化休闲、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推动向阳湖综合文化产业园、集装箱电影小镇、嘉鱼国家乡村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图书馆、档案馆、游泳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永安阁、冯京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支持嘉鱼、崇阳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着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二是壮大大旅游产业。用好两张品牌,即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两带建设,即咸嘉赤旅游产业带和幕阜山旅游产业带建设,使旅游景点串线成珠,发挥联动效应。发挥三大优势,即生态优势、地缘优势和地貌优势。做好“旅游+”文章,加快旅游产为链建设,打造区域核心旅游品牌。
三是壮大大健康产业。一要发展以中医养生、健康养老、温泉疗养、运动保健、生态宜居、生态农业等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至2020年,全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二要推进大健康重点项目。重点发展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咸宁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通城中医药示范区等建设。三要全面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区、森林养生示范区建设,推进养生、养老产业,打造全国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城市。
3,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一是深化“三抓一优”。必须把投资作为发展的主动力,实现投资驱动型战略。必须把项目作为建设的主战场,加强项目谋划与项目库建设,落实重大项目领衔包保、一季一拉练等制度,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必须把招商作为发展的主抓手,作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用好招商引资“十七条”,创新产业链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方式,推进招商向纵深发展。必须把环境作为发展的主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招商项目绿色通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推进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督查指导和考核考评力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职能分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项目化、工程化、体系化推进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发展支撑保障。建设用地支撑。创新方式,加强低丘岗地改造,整合农村宅基地、闲置地,推进农民工进城,实现土地增减挂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全省统筹使用指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使用土地平整指标。金融服务支撑。大力争取国家、省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引导基金支持,积极运用股权投资、绿色债券和PPP模式融资,加快贺胜金融小镇和金融港建设,提高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能力。统筹财政资金的使用,突出对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五大千亿产业、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等的支持。创新体系支撑。推进“南鄂英才计划”、蓝领工人技术培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超市,重点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创业英才,为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是强化作风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查处力度,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方卫兵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对标聚焦 砥砺前行
下一篇:
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