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咸宁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区,是湖北省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贫困人口多,有贫困人口196963人,有低保户、五保户60868人、患有大病2.8万人、长期慢性病8.6万人、残疾人2万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的压力很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咸宁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抓好旅游扶贫是做好脱贫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咸宁旅游扶贫的六种模式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与其他扶贫方式比较,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1、依托重点景区,构建景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围绕景区提档升级、旅游要素配套、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村镇等重点项目与工程,积极开发新景区,直接吸纳就业、辐射发展星级农家乐、开发商流转村民土地或直接吸纳村民入股等方式,带动旅游扶贫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目标。
2、依托乡村资源,构建乡村旅游带动型扶贫模式
利用古村寨、特色村寨、特色产业村等特殊资源,加速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名村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培育和打造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带动特色产业景观带建设、星级农家乐、旅游购物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实现“扮靓一批村庄、改善一方民生”的目标。
3、依托生态优势,构建养生型扶贫模式
充分利用国家旅游扶贫相关政策支持,依托温泉、生态等优质资源,拓展养生型旅游产品,有序催生旅游地产、乡村度假型酒店、农贸等配套产业,拉动村民致富增收,实现“建设一个旅游度假区、发展一方产业”的目标。
4、依托旅游辐射带动功能,构建就业创业型旅游扶贫模式
依托现有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覆盖区,在贫困村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地转移致富,实现“搭建一个平台、成就一方百姓”的目标。
5、依托旅游+功能,构建产旅融合、旅城(镇)融合扶贫模式
推进“农旅互动、工旅互通、商旅互赢、文旅互融、旅城互促”,积极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旅城互促新格局,实现“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城镇地域空间、调优一方结构”的目标。
6、依托学校、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构建旅教结合的人才扶贫模式
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与旅游参与能力,实现“培育一批人才、兴一方产业”的长效人才支持目标。
二、咸宁旅游扶贫的七条路径
思路决定出路。根据我市的市情,围绕旅游核心要素、旅游经营主体、旅游就业创业、旅游公共服务四位一体,走旅游+扶贫的持续之路。
1、以景区带动扶贫为主向,各要素综合带动扶贫转变。在继续发挥重点景区扶贫攻坚的骨干带动作用的同时,注重发展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旅游大企业,又加快发展就业门槛低、工种岗位多的小微型企业,不断拓宽旅游饭店、星级农家乐、旅游车队、旅游购物业、大型旅游综合体等吸纳就业的空间,挖掘增收致富的潜力。
2、由粗放旅游扶贫为主向精准旅游扶贫转变。紧紧瞄准贫困村、盯住贫困户,以旅游扶贫试点村为载体,因村制宜,因人而异,分类施策,精准扶贫。对于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村,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开发直接带动脱贫,积极引导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村民流转林地资源直接增收;对于具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探索入股景区或旅游度假区、开办星级农家乐和发展旅游配套服务等推动持续脱贫;对于就业能力强的,直接在旅游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旅游企业实现一对一帮扶脱贫。
3、率先在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推进乡村旅游+旅游双创+扶贫工程。以全市63个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扶贫村为重点,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全域化、全产业链化,形成旅游扶贫的联动效应与先行效应。
4坚持文旅农一体,旅游驱动发展转型与升级。以旅游为引擎,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促进区域发展转型与升级。以香城泉都城市形象品牌为主线,以九宫山、三国赤壁、温泉、茶马古道为引擎和重点,做好山、水、人文、产业大文章,把咸宁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体体验、溯源怀旧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改变传统的门票经济怪圈,开拓新的旅游产品,率先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温泉等重点景区降低门票消费门槛,试点实行门票、餐饮、住宿、消费四位一体的多次消费增收模式,既把咸宁率先打造成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多要素融合旅游链条经济,从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5、坚持山水城联动,旅游驱动中部绿心与国际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按城区、景区、社区融合,山、水、城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把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品质提升结合起来,走特色化、生态化、人文化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城区建设走文化、生态、景区化道路,形成既是城市新区,又是以人为本的功能完备的文化生态新景区。农村新社区建设走生态文化旅游名村建设道路,把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乡村游、生态游、养生度假游于一体的文旅农融合发展的示范新区。
6、坚持文化多元化,旅游驱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利用好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会展等营销平台,扩大咸宁旅游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以特色村镇为基地,深挖咸宁地方文化品牌与内涵,注重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围绕旅游业态,打造集论坛、影视、演艺、会展、出版、体育多位一体的文化产业链与集群。
7、坚持特色小镇引导,做好做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以羊楼洞茶马古道、通山闯王镇、官桥八组、华彬城、贺胜桥、汀洒桥等为重点,按照特色化、产业化、品质化道路,打造集风貌、产业、城镇、人文、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促进城旅融合发展。
三、推进咸宁旅游扶贫的四项措施
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更是一项民生性工程,在实践中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把旅游扶贫当作事业来做。
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旅游扶贫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旅游扶贫监管、评价与问责综合体系;创新旅游争端解决机制与信用机制,落实好旅游扶贫主体;建立旅游扶贫效益与受众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为旅游扶贫策略的调整提供支持。
2、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构建旅游扶贫新格局。建设和利用好旅游集散中心,把集散中心打造成集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形象旗舰店、旅游特产商店、旅游停车换乘系统、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利用好互联网,打造咸宁官方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咸宁旅游VR系统,开拓旅游营销、体验多元化;着力搞好旅游硬件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包括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和无线网络在内的旅游公共服务“四大专项行动”;打造咸宁旅游志愿者队伍,为全市旅游服务提供订单式志愿服务,重点开展咨询、导服、劝导、监管等志愿服务工作。
3、推动旅游众创,掀起旅游扶贫新热潮。乡村旅游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现发家致富;组织引导大学毕业生和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技术人员落户乡村,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资源优势、旅游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开展创作创业,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4、抓联动促合作,开创旅游扶贫新局面。按全域旅游与跨区域发展思路,推进旅游扶贫的跨区域联动与协作,形成借力借势发展的良好格局。依托大幕阜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抓手,推进湘鄂赣三省联动与旅游扶贫协作,延伸旅游扶贫产业链与空间链。 (湖北科技学院课题组 本课题负责人:朱俊成)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社会融资环境
下一篇: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谈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