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书记丁小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要以“三抓一优”为抓手,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抓一优”,即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三抓一优”是咸宁进入新时代做出的创新之举,是推动咸宁跨越发展的高招妙招。
一
妙处之一是抓实了第一要务。
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摒弃“唯GDP”的传统思路,但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而是在保证必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咸宁是一座后发展城市,虽有优越的生态条件,但发展欠账多、经济总量仍然不足。在区域竞争力异常激烈的背景下,要实现绿色崛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
实施“三抓一优”,抓“发展”是根本目的,抓“投资”是实现发展的有效途径,抓“项目”是实现有效投资的支柱,抓“招商引资”是获得项目的关键,“优环境”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保证。“三抓一优”体现在工作上是环环相扣、不断抓细抓实的过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元至11月,全市新签约项目890个,协议投资总额2421.6亿元;全市共有3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资规模1889亿元。咸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总量排名全省第六位,项目数居第五位。
对于奋起直追中的咸宁来说,这组数据是一段成功的加速跑!
我们有理由期待,年终冲刺会有一个好成绩,也必将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征程中,获得一个“优加”答卷。
二
妙处之二是优化了党风政风。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发展新理念,对各级干部的能力和作风都是一场考验。
咸宁实施“三抓一优”,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发展的有力保障和转变干部作风的抓手。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要求领导干部责任上肩,当好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领导领衔包保、一季一拉练等制度,倒逼项目落地见效。在谋划、争取、引进、推动项目上,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树立鼓励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一方面,加快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一线培养识别选拔干部。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鼓励干部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
一年来,通过持续开展“三抓一优”作风督查,重点解决项目建设“落地难、开工难、投产难、见效难”等“四难”问题,倒逼各级干部改作风、优环境,效果十分明显。
三
妙处之三是实现了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咸宁实施“三抓一优”,正是运用了“弹钢琴”的原理,将抓发展和抓党风政风有机结合起来,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做到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党建、抓作风;抓党建、抓作风就是抓发展、抓项目。
一年来,我们倡导以“项目化”的思维推进各项工作。无论是抓招商引资、结构调整、民生建设,还是抓党的建设,都要把工作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实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责任单,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年终考核时,将同时考核“项目建设”和“服务项目建设”两方面的情况,形成以项目论优劣、以项目看能力、以项目比作风的浓厚氛围,倒逼各级干部在抓发展和抓作风方面都要“在状态”。
四
妙处之四是找准了适应两个“新常态”的契合点。
当下,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如何主动适应两个“新常态”,并在适应中积极探索、有所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抓发展和抓党建用力不均或者顾此失彼,导致了“两张皮”现象。究其根源,除了认识方面的偏差,主要是没有找准适应两个“新常态”的契合点。
我市创新推出“三抓一优”,做到了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一起抓,实现了一举多赢。
古人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谋发展,做工作,只有抓到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2018年起跑的铃声即将响起。“三抓一优”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