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处处涌春潮。
阳春三月,行走崇阳县乡村,只见田间地头,运肥送料的农用车辆穿梭不停;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抚育管理;鳞次栉比的育秧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蔚为壮观,一派勃勃生机。
年年岁岁备春耕,今朝春耕景不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有不少春耕备耕的新鲜事。
科技引领——“上网备耕”成时尚
白天忙春耕,晚上忙上网。
春耕伊始,崇阳许多农民一边忙着买化肥、购种子,一边打开自家的电脑,卷起袖子在网上“冲浪”,点击鼠标轻松了解农事和农资信息。
“自从学会上网,就方便多了。只要鼠标一点,各种农业信息、春管春种知识都能及时掌握。” 3月25日,在崇阳县沙坪镇沙坪村育秧大棚前,种粮大户胡雄甫乐滋滋地说。
今年初,县农机局选送胡雄甫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听到专家讲到集中育秧技术,胡雄甫感觉不错,决定回乡后试试。
搭好大棚、选好稻种、作好苗床……胡雄甫在沙坪村选了两亩多地开始了大棚育秧。为了确保技术到位,他白天向县里的农技人员问技术,晚上与培训期间结识的华农教授王春在网上互动。
半个月下来,育秧大棚里已经可以看到破土而出的嫩绿。像老胡一样从网上查找信息、网上与农业专家对话成为今春崇阳县农民的新时尚。
“我种了十几年的田,感触最深的是有了科技,种田就不一样。现在还能通过上网看农事、找技术,增产增收就更有盼头了。” 胡雄甫说。
示范带动——“老板春播”成亮点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响亮的嗓门,今年52岁的王德强看着更像一位农民,他的身份却是老板。
3月26日,临近晌午。崇阳县石城镇狄洲村水稻基地里,王德强扛着铁锹和村民一起在稻田里挖沟、清淤。
看到有人到访,王德强走上田埂,和我们交谈起来。老王是湖南益阳人,今年经过朋友介绍,在崇阳租下500多亩地种早稻。“看中崇阳这片基地,主要是这里靠近国道,稻田也成片。”
在石城镇花园村种粮大户金细华的基地,县农机局技术人员正抢抓晴好天气,指导机插早稻软盘育秧的技术要点。
金细华也是来自湖南的老板。他在崇阳承包土地1000亩,去年亩产达到700多斤,成为村里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
今年,在县农机局专家的指导下,金细华计划推广200亩机械化插秧,“如果效果好的话,明年加大机插力度。”
“从选种、育秧到插秧,县农业和农机部门技术人员都全程进行跟踪服务,崇阳这个地方农技服务真不错。”金细华谈起扎根崇阳的原因。
石城镇镇长刘任远介绍,通过众多老板的辐射带动,农户积极主动,掀起了全镇春耕备耕的热潮。
抱团合作——“互助春耕”成新风
前不久,铜钟乡马桥村六组村民徐若松联系好合作社4位成员,一同到武汉的农资经销批发市场购买农资。
徐若松在铜钟乡承包了150多亩果园,今春果园抚育管理时,需要到武汉购买一些杀菌剂。他一改往年独自去省城的习惯,约上了合作社其他4位村民合伙团购。
说起团购的好处,徐若松说得头头是道,一是团购买的货多,价格上有优惠。另外还省事,买的货多了,请上一辆车也合算。“大家还可以相互进行技术交流。”
留守妇女互助春耕也成为当地春耕生产的一股新风。“真是多谢天珍的帮忙!有她我们才能有收成。” 铜钟乡佛岭村五组村民廖想玉谈起邻居李天珍的帮助,感动不已。
廖婆婆丈夫前些年过世,家中只有一个30多岁的瘫痪儿子。今年春耕,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留守妇女李天珍在种好自家玉米、红苕后,立马赶到她家中去义务帮工,还帮她购买了肥料。
今年春耕生产开始后,在崇阳,许多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发扬团结互助精神,自由组合到一起,你帮我,我帮你,推进春季农业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记者 朱哲 黄柱 通讯员 锦芳 舒娓)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阳县备好农机闹春耕检修农机具3500余台套
下一篇:
崇阳桂花泉镇依托资源招商 促镇域经济发展
“江堤堤坡上的杂草都要割除干净,不留一处杂草!”12日晚上8点,咸安区横沟桥镇四邑公堤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横沟桥镇四邑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