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大山的子孙哟,爱太阳喽,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哟……”88岁的崇阳县石城镇宝林村老村支书应先晃说,年轻时站在山头吆喝山歌,歌里连着他的梦和盼。
4月20日,记者驱车60公里,沿着新修公路,一路辗转,来到崇阳县石城镇最偏远山村——宝林村,在路尽头看到现代化的“群居楼”。
现在,村级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应先晃住进了群居楼,村里的林地也流转开发为楠竹基地,村集体经济勃然兴起。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山村,以前的红色革命老区,如今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十八弯,一路通达南北
看着直通村子脚下的水泥路,应先晃面露微笑。作为老村支书,他目睹着村子的变化。
宝林村地处崇阳县与赤壁市交界处,山那头是赤壁市羊楼洞村。“以往是曲曲弯弯的山路,既小且窄,村子周围都是山,根本走不出去。”应先晃说。
在应先晃记忆里,几十年来村民运输都是肩背马驮,不像“现在货车一下子就拖出去了”。村子发生的变化并不太久——
2013年,崇阳县委县政府确定宝林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让村级公路通往村子成为完善基础设施的起点。
为此,石城镇政府成立专班,专程请专业施工队协助村民施工,给予35万专项补贴,并实时监工。一条长达3、5公里的水泥路,呈南北方向,径直从山外铺往村子。
该镇镇长刘任远直言:要确保路的质量能承担起一代人的重量,让它成为村民的“连心路”,成为村民南北纵横的“致富路”!
“我们这一代是在山路十八弯里成长的,我们后代出山的路就平坦了。”应先晃和村民们说。
排对排,一楼承接希望
半年前,叶神关和村民们住在土砖瓦房里,“有些瘆得慌”,很多土砖瓦房墙梁腐烂,不耐受力,村民住得担惊受怕。
如今,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排对排。“感谢政府,我们才合伙建起了这栋居民楼!”叶神关指着“群居楼”说。
“群居楼”,每一户排排相对,对称分布。上下四层,前后可住16户。高楼中间预留有公共空间,可供村民集体办事等公共活动。
村主任邹文富介绍,2011年6月10日,一场特大洪水席卷村子,地势低的3户人家房屋轰然倒塌。镇政府领导实地考察,将村子17户人家土砖瓦房纳入危房改造,并与村民促膝长谈,协商拆旧建新方案,由镇、村协调争取资金帮助村民进行危房改造。
村子平地少,以山地为主。“把大活儿整合到一块建房,既节约用地,又便于集中供应水电,尚可节约建房成本。”镇党委副书记刘渊则说,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城里人一样的楼房,这样的生活才更有希望。”村民们说。
守与变,一村走向市场
在宝林村五组老树源山头上,郁郁葱葱的竹子布满山上,从山顶蔓延到山腰。叶神关看着山上的竹子憧憬着“黄金未来”。
年初,叶神关和“群居楼”里其他11位村民,通过流转承包村子里的198亩林地,建设楠竹基地。
“村子山地资源丰富,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还要利用好。”叶神关说,以前山路十八弯,车子无法到达村里,村民只能卖竹子为生。
“此前,大都是外地企业来村子收竹子,村民大都被动。现在,要走出去,开拓属于我们宝林村人自己的市场。”镇长刘任远说。
如今,村民利用楠竹抚育专项补贴作为本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推销楠竹。叶神关等12户村民创办的“楠竹抚育基地”,发展竹产品加工,直接销往村外。
“剔除掉很多中间环节,我们的竹产品成本更低,价格却卖得更好。”像叶神关一样,村子更多的村民依托本地竹资源,楠竹基地开始显现。
曾经的红色革命老区,今天开始走在通往市场化的路上。村子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开始回巢,在村里办起竹加工厂。
(记者 王凡 通讯员 沈忱 明强 杨浩)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阳县青山派出所破获一起冒充尼姑入室盗窃案
下一篇:
崇阳路口镇启动“在职党员干部进村服务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