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油茶地,结出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目前,通城县油茶种植面积24.9万亩,占全县山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示范县;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占全县GDP的11.8%;茶籽收购范围覆盖鄂、湘、赣、粤、桂等地,带动农民年创收1.5亿元以上,在推动幕阜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油茶变身“黄金果”
初夏的通城大地,连片的油茶林郁郁葱葱。
笔者来到通城县塘湖镇回乡创业者金定武的油茶基地,2000余亩山地上,油茶树如阶梯般绕着山头,新发的枝条鲜嫩欲滴,长势喜人。
“去年产鲜果两万余斤,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八九万斤。油茶进入丰产期后,保守估计每亩每年产值可达2600元。”看着眼前的油茶林,基地老板金定武笑得合不拢嘴。
通城地处幕阜山北麓,山多地少,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油茶,老百姓素有种油茶、榨茶油的传统,一直是湖北省的油茶主产区。
基于这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在2010年提出“全县齐努力,苦战十春秋,建成全国一流的油茶重点示范县”。制订了《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确立了造改结合、集中连片、产业带动、企村共建的油茶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每年新发展4万亩、改造1万亩油茶基地,到2020年,建成40万亩高产高效油茶基地,年产成品茶油2万吨,形成具有相当规模、产业配套的油茶生态产业园、深加工产业园和物流储备园,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通过新植和低改齐步走的策略,通城县新老油茶林呈现出一派生机,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油茶发展产业化
“企业投资油茶,农户种植油茶,就是想赚钱,作为投资大、回报慢、风险大的农林产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就难以实现良性发展。”通城林业局油茶办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县在制订产业规划的同时,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同时,通城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整合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资金,对集中连片新造油茶和低改油茶的,给予财政补助,把油茶产业从散户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在产业项目上,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模式,对有关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累计整合安排资金近5亿元建设油茶基地,扶持油茶加工企业发展。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种市场主体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武汉、咸宁、江西等地3家企业以及近100名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相继到通城投资建设油茶基地。
目前,全县已建成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6个,500亩以上连片基地31个,100亩以上连片基地73个。成立了9家油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63个村、7620多户农户,规模化种植油茶面积2万多亩。
延伸油茶产业链
为响应咸宁市委农产品加工“六个一”提质工程,带动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响“江南油茶”品牌,通城县积极引进和建设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集油茶科研、种植、精深加工及产品销售于一体,已建成10条生产线、5万亩自营油茶基地,具备年处理油茶籽4万吨、年产高品质茶油1万吨的生产能力,整体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
公司总经理晏绿金介绍,相比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油茶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等优点,是潜力大、希望大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如果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和科技潜力,能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还可置换出更多的耕地。
为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产业竞争力,2012年,通城县委、县政府在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黄袍山公司建设集油茶品种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培训教学、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利用以及鄂南茶油储备于一体的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园。
目前,黄袍山公司完成精深加工车间、油茶良种繁育基地、茶油储备库、油茶博物馆等建设。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2亿元、利税2.3亿元,带动周边10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种植及6万余户农民家庭投入油茶相关产业,形成带动湘鄂赣三省油茶产业发展的“火车头”。(通讯员 程懿君 程懿蓉)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