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他走出校门来到玉立集团,默默扎根生产一线,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车间主任;他舍得下苦功夫,敢于勇攀高峰,凭借精湛技术和创新精神,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行业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高额经济效益;他精益求精,主导研发的高效环保涂附磨具生产工艺,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推动公司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他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玉立砂带集团玉莹制品公司车间主任彭太文。
在湖北玉立砂带集团生产车间里,总能看到彭太文忙碌的身影。作为公司生产负责人,他每天不停地穿梭在各条生产线上,指导品质管控和生产工作。“每天要到各车间的生产线上进行巡查,查生产流程是否正常、生产计划是否都已经排产、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人员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生产记录是否齐备,要确保一天的生产正常进行。”彭太文介绍。
1999年,彭太文中专毕业后进入玉立集团,在水砂车间复胶岗位工作。当时,水砂产品是公司的拳头产品。为了更好地掌握设备性能和操作技巧,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勤奋,每天都在全力以赴。
“刚开始也是一张白纸,从车间一线岗位上慢慢学习,向师傅学习、向书本学习。”一次,车间生产某项新产品,采用了新工艺,一时难以熟练掌握,彭太文主动请缨,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由于他刻苦钻研技术,成绩出色,2001年9月,公司派他到河南工业大学磨料磨具制造专业学习两年,同时还兼任砂带一车间技术员,参与产品工艺的调整与创新。
2003年7月,彭太文大学毕业后调任公司研发中心技术员岗位,参与进口砂带生产线产品工艺的消化与吸收。当时,由他协助总工程师一起承担起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工作。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同团队一起,不断摸索和测试,进行布基参数、处理工序,浸渍、刮浆、底胶等各项工艺的可行性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十大系列、上百个品种的中高档产品以全新面貌走向市场,有力冲击了国外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撼动了国外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垄断几十年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彭太文自学了大量专业技术知识,多次参与公司新产品攻关,解决了20多项技术难题。2006年,公司准备新上一项目——钢纸砂盘。以前,国内钢纸砂盘都是采用分段式生产,存在产品涂胶不均匀的问题,质量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彭太文勇担重任,大半年时间,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工作,从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到调试设备、配套工艺的制订,各项优化改进措施如期进行,“犀利”牌钢纸砂盘以崭新的品质进军市场。
“玉立是技术型的公司,搞技术是一个苦差事,日以继夜在脑海里想,晚上想、白天做实验,包括做实验室的实验,做车间的小试、中试、大试等,一步步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大胆以及科学创新,一路走过来,走到今天,成长起来。”彭太文说。
这些年,彭太文还参与了“金属复合板专用砂带”“1600mm超宽砂带”“自动排屑研磨砂带”“堆积密度砂带”“碳化钨金属磨盘”“软体抛光轮”等十几项新产品的研制,不少产品属国内首创,为公司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玉立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其实每一个玉立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么多年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玉立的这种大胆突破、科学创新的氛围。相信有更多的年轻人会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彭太文说。
面对发展新形势,2017年,玉立集团积极探寻转型发展之路,加速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产业链延伸、人工智能生产、终端制品化,实现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订单生产转型。制品化是公司产品终端化的产物,通过公司集中转换加工的优势,将产品直接卖到终端用户手中,既是产品延伸到下游用户群、达到稳质量降成本的新方法,也是市场营销创新上的新模式。敢于挑战自我的彭太文再一次勇挑重担,2018年至今,他担任集团玉莹制品公司车间主任,通过不断摸索,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特别是产能建设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仅砂带转换线产能已达到320万㎡/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年;智能布处理及砂带制造线,降本增效13.6%,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玉立公司成立47年来,一直都是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线,我们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第一个环节是把好原材料关,第二个环节是把好设备关,第三个环节是把好生产工艺关,第四个环节是把好人员关,这些都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扎根玉立26年,彭太文与企业共成长,见证了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他早已把玉立当成了自己的家,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被问及一路走来的感悟时,彭太文表示,玉立人传承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让自己成长,劳模精神永远是一个企业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
攻克一个个难题、推出一批批新品、收获一项项荣誉,这些在彭太文看来都已成为过往。“在我看来,劳模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坚守与创新。热爱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坚守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用汗水诠释担当;创新就是要敢于大胆突破,用科学创新精神破解难题。”彭太文表示,他将继续奋斗,努力前行,用实干为企业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今后,我努力做好三件事:一是立足本职工作,在中国涂附磨具行业继续深耕,多出成果,用业绩回报企业;二是传承‘传帮带’精神,分享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年轻人成长;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动通城县研磨产业工人的带教和培训,为通城研磨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彭太文说。
(特约记者 黎赛明 通讯员 丁莺莹 万秀丽)
编辑:hefan
上一篇:
“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通城加速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下一篇:
“5·20世界计量日” 通城开展宣传活动
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特约记者李星报道:7月15日,市中心医院与咸安区真奥药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就“肺毒清”配制、金...
该生产线能完成从对原棉精梳脱漂加工、水刺烘干、验布分切的全产品生产控制,工艺集约、品质稳定,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更具竞...
咸宁网讯记者见博报道:10月18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来到咸宁高新区,聚焦我市支柱性产业,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
编者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全面优化——“科创中国...
咸宁将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为湖北建设“科技强省”和“建成支...
当前,我市正处于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关键时期,当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抓住科技...
发挥青年才智的“领头羊”作用,强化部门合作,加强QC课题创新项目交流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进课题攻关,形成“少数...
咸宁网讯通讯员陈颖报道:今年以来,崇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点滴坚持,集聚动能,创造价值”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创...
咸宁网讯记者王恬报道:6月27日, 2023年咸宁市统战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7月19日上午,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市委书记孟祥伟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