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山县,提起慈口乡政府干部张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熟悉的人都说,他的名气源于他36年的业余新闻报道,源于他坚持不懈向报刊投稿,并先后22次荣获咸宁日报“优秀通讯员”,被群众亲切称为身边的“土记者”。
今年60岁的张维,高中毕业后就回乡担任了所在村的团支部书记。1977年5月,大畈区政府举办首届农民通讯员培训班,他抱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报名。事后,他便利用晚上时间写稿寄给报社。尽管屡次投稿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但他却从来没有因外人的讽刺、嘲弄而屈服,依然坚持采写新闻。
熟悉人都说,张维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记得初学写作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张维还将自己编制的竹家具背到县城出售,将赚的钱全部购买了新闻专业书籍。他不仅坚持自学,有时还把写好的初稿送报社,找编辑指教。
苦心人天不负。1977年7月10日,张维独立采写的《洲地村团员青年为乡亲购买科技书》一稿,终于被咸宁日报采用。虽然只是“豆腐块”式的小稿件,但看见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恰如一针兴奋剂,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
自那以后,张维采写新闻的劲头更足了。当人们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时,他还在收集整理新闻素材;当人们与家人共度美好良宵时,他却在闭门苦想、构思新闻稿件。
上世纪90年代初,市里有家单位在大畈库区征用230亩荒山办桔场,因资金缺乏造成了大面积山地荒芜,浪费了山地资源,也影响到百姓正常耕作。张维了解到事情的原因后,便据此写了一篇题为《不让荒地晒太阳》的稿件,经《湖北日报》刊登后,该单位随即退还全部山地,让群众及时种植杂粮。一篇稿件不仅为群众解了忧,而且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007年秋,慈口库区柑橘大丰收,当地橘贩压价收购,导致橘农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张维连夜赶写的“库区柑橘黄又甜,有待客户来订购”一文,经《湖北农民报》刊登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并吸引大批省内外客户纷纷前来购橘,“藏”在库区的柑橘一下子俏销了起来,任由橘贩定价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群众高兴地说:“张维一篇稿,解了多年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第一篇新闻稿件发表至今,张维采写的3400余篇新闻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和《咸宁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43次受到省、市、县三级表彰,荣获过“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奖”、“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和“优秀通讯员”等。(通讯员 汪琼辉 徐顺喜)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县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考察干部 以实绩看德才
下一篇:
访通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石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