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邓昌林报道:6月5日,初夏的太阳还未升起,沐浴于晨风中的杨芳林乡郭家岭村,门前屋后可见三两个晨练的老人,勾勒出一幅安宁的新农村生活画面。
座落在公路边的村卫生室刚一开门,老人方前进就走了进来,村医郑细会让他稍作休息,然后为他量血压,听心率,再打开电脑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上作了记录。
“现在好呀,村卫生室每天为我免费测量血压,检查心率,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医生,虽然我患有高血压病,但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对生活更加有信心了。”方前进老人感慨地说。
打开郭家岭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村民的健康信息即一览无余。笔者看到,全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录入2006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41人,糖尿病19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成后,只要输入居民身份证号,村民的健康信息就一目了然。
当天,慈口乡大竹村村民阮荷仙打完吊瓶,村医将其医疗卡在微机上一刷,笔者看到,阮荷仙总费用22.41元,报销10.96元,自付11.45元。
大竹村三面环水,村民就医大都就近选择本村卫生室。村医介绍,现在村卫生室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群众每次就诊可以立即报销40%医药费用,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
这一幕幕,就是通山县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给群众的生活和就医带来的全新变化。
在县卫生局信息中心,笔者看到,空调在不停“转动”,一排服务器闪着绿灯。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卫生局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处理三个板块数据: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板块,合作医疗信息板块,医院管理系统信息板块。
目前,全县共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354873人。合作医疗信息录入35.8万人,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一卡通”即时结报,每年约有120万门诊补偿人次,有4.8万住院补偿人次,年报销金额达1.3亿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负责人介绍:“全县共设立了17个疫情直报点,24小时报告各乡镇和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
据了解,该县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购置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存储、网络交换机、UPS不间断电源、精密空调等硬件设备。13个乡镇卫生院和4家县级医院建立了HIS系统(医院管理系统),186个村卫生室建立了村卫生室管理系统,实现了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卫生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完成。
县卫生计生局局长万强介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全县卫生信息化建设覆盖了每一个乡村,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防范能力。
下一步,该县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提高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等六类重点人群管理率,实行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为全县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撑开一张健康保护网。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