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通山县以“梦里老家,醉美乡愁”为主题,开启十大风情村湾评选活动。活动旨在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叫响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动通山旅游转型跨越发展。
转型提质,乡村游恰逢其时九宫山滑雪享趣,大幕山踏青赏花,古村落访古寻味……数据显示,今年截止到5月,通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其中民间自驾、踏青游约40万人次,占20%。
“乡野山村游已经成一种新时尚,它成为避暑、探洞两大旅游主招牌外的第三股旅游新势力。”长期从事通山旅游研究的退休干部袁知树认为,现在到了发展乡村游扩规提质的关键时刻。
袁知树告诉记者,随着九宫山、隐水洞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到通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但除了探洞、避暑之外,缺少其他游玩项目,一日游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已经成了影响通山旅游纵深发展的最大瓶颈。
现在,自发性的乡村游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了思路。以大幕山林场曾家山湾为例,今年大幕山春季两季花期,涌上山的游客有10万多人次。利用人气,该湾17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土菜馆赚了个盆满钵溢,曾家山湾天然氧吧的美誉显现。
据悉,通山187个行政村中,有80多个村湾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它们或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如古民居聚集的闯王镇宝石村;或生态良好,如以成片芦苇花闻名的洪港镇下湾村;或红色历史浓厚,如湘鄂赣边区省委机关活动地的厦铺镇冷水坪村……随着踏青寻古游客的步入,这些村湾将成为通山乡村游的热点。
“如果把这些古村落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充分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营销开发,必将促进通山旅游整体环境和素质大步发展。”袁知树说,作为通山打造春季赏花、夏天避暑、秋季看叶、冬天滑雪四季游的重要延伸,高规格推进乡村游恰逢其时。
名村创建,树立乡村游标杆持续升温的民间乡村游,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去年10月开始,一场以“梦里老家、醉美乡愁”为主题的旅游名村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该县在人文内涵、基建完善、空间布局、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7个方面设置要求,从187个行政村中选出了22个候选村;根据微信投票和来信投票,在本月底评出“十大风情村湾”。届时,这十大村湾将成为全县乡村游的标杆和样本。
“这些村湾必须要有特色,他们可以是历史文化型,突出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等;可以是山水开发型,突出良好生态;可以是产业集聚型,突出工旅、农旅融合。”该县旅游局局长宋朝阳说。
该县还推出四季赏花采摘游线路,将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保证全年每月有亮点,有看点。
宋朝阳告诉记者,通过整合赏花资源,将大幕山、大城山、太平山沿线各村串联,推出春赏樱花、杜鹃花,秋赏枫叶、芦花两条旅游线路,既增加了通山旅游知名度,也缩小了旅游淡旺季差别。
同时,该县以全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将旅游电商作为突破口,加快旅游电商发展。与阿里集团合作,在“阿里旅行去啊”开设通山旅游电商旗舰店,整合农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电商品牌;利用“畅游通山”官方微博微信,打造新媒体宣传窗口阵地,不断加强通山旅游名村的宣传和推介。
集思广益,挖掘乡村游内涵乡村旅游是山水画、田园诗,前景广阔。如何打造“醉”美乡村游,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满意而归?
县政府办尹志革的建议是因地制宜、突出区域差异性,“要根据通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民俗风情,针对村湾的不同特点,打造‘一村一品’,避免雷同。”
县农办主任刘来鹏认为,乡村旅游要围绕农村做文章,在已开发的观光游、生态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凸显农家风情和乡土气息。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卫民认为,要做好乡村游的服务设施,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加大旅游线路的宣传力度。
县旅游局副局长赵江明建议,可优化组合相似的旅游资源,联动组建乡村精品景区,破解在开发规模和档次上“小、散、乱”等问题,可采取“村委会+村民”、“政府+村委会+农户”等模式,吸引农民报团创业,兴办乡村精品景区。(记者 徐世聪 通讯员 蔡祖峰 周丹)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