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通讯员王能朗、郑梦溪报道:深冬时节,寒气袭人,近日笔者走进洪港镇西坑村,却感受到村民生活幸福美满,喜气洋洋的景象。昔日的穷山窝一举成为拥有三个“金字招牌”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进入村庄,整齐划一的村舍并排树立着,雨中的石桥映衬得桥下的各色花朵更加鲜嫩可爱,让人不禁感叹小小村落竟规划得如此绝妙。
走在西坑村一河两岸的通村到组连户的水泥路上,两旁的宣传栏里,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规则、“继承好家风、传承传家宝”的展示照片无不展示映衬着这个村集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党群团结一心、社会和谐的风彩。
昔日这个地处幕阜山脉的“四面山”腰穷山窝,能发生如此巨变,与年已古稀的村支书朱必海密不可分。
1976年,在当时沙店公社企管会任主任的26岁朱必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不顾母亲的劝阻,不嫌当时西坑村的贫穷与落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投入乡村建设之中,一干就是44年。
“没有选不上的支书,只有干不完的事”,朴素的话语映衬着这位“草根支书”朴实而能干的坚韧品质。
合组并湾、修山路、建学校、拉电通水、规划村容村貌……说起西坑村40多年来的变化,朱必海如数家珍。
如今,西坑村盘活了山里所有能利用的资源,打造楠竹加工产业园、杨梅采摘园、油茶基地、竹笋基地、山羊繁育基地等9大发展基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村内还成立了种养加工合作社,采取“村建社管”以社带贫的“村社双带”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等增收脱贫项目,“搅活”了西坑村的“一池春水”。
“为人民服务、为村民服务,就是为自己的家庭服务。”朱必海“大家即小家”的思想说来简单朴素,却足足花了他的大半生。
如今的西坑村一派好风光,已经老去的村支书却仍在“马不停蹄”地进村湾听民声、解民难。下一步,他将带领村组干部赴外地考察,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大潮中去。
编辑:hefan
上一篇:
引入活水展新篇 —— 通山启动新型“政银担”融资模式
下一篇:
培训提能廉政警醒 通山南林桥镇上好村干部任前“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