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山新闻 >> 正文

大道通山通富裕 —— 通山县践行“山通水富、绿色发展”工作纪实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10-23 08:53

通讯员 通宣

通山,崇山峻岭,峰峦起伏;通山,河湖交错,水库众多。曾几何时,山重水复、偏僻闭塞是她的标签和代名词;曾几何时,贫穷落后、举步维艰是这里如鲠在喉的话题。但这里49万人民,从来不甘贫穷,从来不甘落后,他们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现如今这里已是山通水富,别样精彩。

赫赫奇功昭日月,巍巍伟业壮山河。70年来,通山人民历经的是一部不屈于贫困的奋斗史,抒写的是一部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壮丽诗章。

决战贫困:一举摘掉“穷”帽子

贫困如大山,沉重得让人迷茫;落后似锁链,束缚得让人无望。长期以来,通山人民与贫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些年来,通山人民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引,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全面决战贫困,人财物向扶贫一线全面集结。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长年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达到1.5万余人,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亿,实施扶贫项目2000余个。全县18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集体经济项目,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挂靠兴业、就近就业、兜底保障,基本实现了“家家都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人人都有稳定收入来源”。4200户、12464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住新居、换新业”;累计发放生态奖补资金8885万元,落实贫困学生教育救助13284人,发放各类助学资金4344.81万元;9317户150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对象。

产业是支撑发展的核心与基础。通山县坚持把发展扶贫产业和安置贫困户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贯穿扶贫工作始终。2014年,率先推出“二次流转”产业扶贫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全县流转土地12万余亩,带动2万余村民变股民实现“租金+分红”双增收;2016年,创新推出“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帮带、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带动一大批贫困户兴业就业、增收脱贫;2017年,创新推出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三双”扶贫模式。累计发展孔雀、鸸鹋、黑山猪、豪猪、梅花鹿等规模养殖基地112个,发展娃娃鱼、鲈鱼、鳜鱼、虹鳟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45处,扩展特色农业板块基地81个,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60个,新发展农家乐400余家,新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0个,新发展3千瓦至5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1000个,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65家,带动1.1万余户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

此外,不断增强产业造血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累计整合投入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3亿元,创建产业扶贫基地187个,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充分利用乡镇、村湾闲置资源,吸引客商、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全县建成扶贫车间38个,560余名贫困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能带娃、能种田、一天能挣百把元”。

开发山水:全面实现“山通水富”新梦想

通山不仅山多,河库也多。这山这水养育了通山人如山如水般朴素性格,也挡住了通山人发家致富的脚步。长期以来,通山人民为打开山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攻坚。特别是近几年来,通山县投入巨资,着力补齐补足交通建设短板,快速推进“路、站、运、渡”一体化建设,全面打造“县域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县城与武汉“二小时经济圈”,融入“武汉都市圈”。

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664.26公里、路网密度99.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公里。如今的通山,已形成“高速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九宫山六山连通”“富水湖四面连环”的旅游交通体系,让通山真正实现了“全面畅通”。通山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实现通山全境域与省际高速、县市区国道连通,实现村村通公路,班车到村口。从通山,到山通,精彩神奇的“反转”,让通山与闭塞从此“别过”。

山路一通思路活。通山人民掀起一场空前的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运动。立足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契机,走龙头带动、智慧旅游、文旅融合之路,九宫山、隐水洞启动创5A景区进程,中林集团加盟富水湖开发,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达到11个,门票景区增加到28处,观光农业庄园65个,户外运动、山地自行车、帐篷露营、登山探险等旅游点23个,观星公园、大耒山萤火虫基地等新景区景点如雨后春笋,避暑游、赏花游、体验游、观光游持续繁荣,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清洁能源发展上,紧盯新能源发展前沿,着力推动风电、太阳能、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型绿色能源开发,初步形成四大能源板块格局。风电板块,继九宫山后,近期又建成大幕山风电场,同时太平山、白岩山等风电项目即将开工。光伏发电板块,建成了华中最大的大畈光伏电场,总投资8亿元的中电电气燕厦1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5亿元的多村联建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水电板块,全县已建成水电站50座,年发电量18000万千瓦时。全县形成了集风电、水电、大阳能电和生物质能于一体、产值过百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格局。

美化家园:坚定无比走向“绿色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通山强化投入,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实施“四大补短板”工程,大力开展“三清三治”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今,美丽乡村如百花齐放。据统计,在“省级绿色示范村”的名录中,通山已有九宫山镇彭家垅村等53个村强势入围,位居全市首位。

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污染宣战,先后关停34家煤矿、56家非煤矿山,整治改造原料加工企业18家,33家企业实现转产。自筹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拆围拆网、退养还湖行动,1500余户、5000余渔民上岸,为富水湖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深入实施“四大补短板”“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城区主干道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9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营运,新建改造农户厕所5012户、城乡公厕189座。实施地灾治理、低丘岗改造、矿山整治项目55个,复绿复垦5300亩,新增水田耕地2900亩。宝石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郑家坪、白泥、上坳等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厦铺镇入选全省森林城镇,畈中、沙店、碧水等村入选全省第五批绿色示范乡村,江源、石门、宝石入选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横石、慈口社区获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乡村颜值气质俱佳,不仅让群众满心欢喜,还引来游客观光赏景。隐水洞是通山著名风景区,洞的入口区和出口区分别是大畈镇的隐水村和西泉村。眼下,在隐水洞的带动下,两个村不仅村庄面貌扮得像景区,旅游业也十分火爆。目前村里有20多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200人,全年旅游产值在500万元以上。

近几年来,全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一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大路乡新桥冯村建成特色“果匠小镇”,申报国家级美丽乡村,成为华中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南林桥镇石门村着重保护和开发楚王山红色文化和古民居,将村湾打造成知名旅游目的地。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国第一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石门村率先入选。据统计,全县通过发展赏花游、采摘游、古村游、民俗体验游等乡村旅游,已发展各类农家乐1200余家,为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


编辑:hefan

上一篇: 通山厦铺镇冷水坪村 “红+绿”融合树样本
下一篇: 种满种足种绿 促进农旅融合 通山掀起秋冬播生产热潮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