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山新闻 >> 正文

通山: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01-03 09:22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更浓缩了农耕文明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它们从古而来,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向新而生,感应着时代的脉搏。

通山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余处,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保护单位70处。

如何护住乡土、留住乡亲、记住乡愁,是摆在通山面前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通山县全面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采取机制“提效”,擦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底色”;规划“提标”,增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亮色”;设施“提质”,淬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色”;示范“提档”,突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等措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 留住诗意乡愁

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东北麓山脚的江源村,是一个古朴清秀、近乎世外桃源的古村落,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作为通山县13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11栋,明代建筑在民居群所占比重达70%以上,共计1万余平方米。

如何实现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通山县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带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对江源村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提升。国家文物局网站发文《以江源村为试点,探索湖北古民居保护新模式》,推广新乡贤汇聚民间力量保护古民居的做法。

走进江源村,一栋栋古朴的老屋散发着历史的幽香,重新翻新保留古韵的房屋与周围古屋融为一体。年轻后生王定钊生于斯长于斯,江源村古民居的新生,与他的故乡情结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王定钊15岁辍学外出打工,几经商海沉浮,到25岁时就积累了百万家财。虽然只有初中毕业的底子,文化情怀却很浓郁。王定钊介绍:“作为‘国字号’传统村落,我们一直以来都注重引导党员、村民保护古村村貌,有党员自发捐资近40万元来整修老屋,留住了乡愁。”

为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山县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保护发展模式,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率先在13个传统村落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立“党建引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保护发展机制,同步启动共同缔造升级版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保护发展成效。

同时,注重引智借力,聘请传统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传统村落保护“岗位联络辅导员”,力促党员立足岗位强保护。此外,灵活设置“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村落保护”等功能型党小组,组建“传统村落保护指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古村文化宣传、古屋防火防盗、维修补漏、流转托管、化解信访矛盾等工作,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了传统村落保护常态化长效化。

为强化党建引领新效用,通山县还引导景区企业、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涉旅行业中的党员致富能手,在带头创业致富的同时,争当传统村落保护“领头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乡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近年来,通山县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之举,探索建立起了党委领导,住建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联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模范带头的“四位一体”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据通山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提质增效,通山县创新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传统村落制度,并明确具体工作举措,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压茬推进,确保“村有人管、事有人干、责有人担、业有人创”,形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大合力。

多措并举 再现古村新韵

保护传统村落,是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

传统与现代如何水乳交融?开发与保护如何双向奔赴?

落实挂牌保护制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加大保护资金支持……近年来,通山县上下协同保护村落格局风貌、传统建筑,努力让尘封的遗产变成发展的资产。同时,通过创新多方参与保护、多元投入建设、多业融合发展等机制,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双提升。

下好“先手棋”,构建一体化保护体系。通山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6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和10个县直部门、12个乡镇主职为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县“一盘棋”、上下共抓保护的态势。立足该县传统村落分布特点,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委托第三方编制了《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组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对文旅部分进行调整纠偏,最终确定以“展荆楚民居之大观、演民俗风情之大剧、明忠孝传家之大义、教清廉爱国之大道”为总纲,协同打造荆楚古民居、民俗体验、家风家训、爱国教育四条主题路线,联动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乡村振兴巩固提升、三产融合结构优化。

牵住“牛鼻子”,推进系统化联动提升。该县将防火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项目建设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之举。2022年以来,通山严格落实传统村落风貌控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规划》。遵循“先公益、后盈利,先展览、后产业”的思路,全力推进3个集中连片发展区、5个重要节点村湾设计建设,系统谋划古民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项目33个,撬动部门、社会资金2.65亿元。截至目前,项目开工率达85%,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项目建成投入后,将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双提升。

打造“新高地”,走好特色化传承道路。通山县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实“红色+传统村落”文章,推出了“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史”等系列纪念活动,建成冷水坪、白泥、畅周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传统村落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高度重视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融合发展。如石门村立足长夏畈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可供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豆腐、腐竹)的“石门民俗文化陈列馆”;位于吴田村王明璠的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活态公益性非遗展示馆),集赏、玩、学、品于一体,吸引众多游客、非遗爱好者前往;2023年春节期间,洪港镇江源村自发成立的“古民居保护理事会”组织在外经商、务工返乡过节的乡亲,利用122节板凳连接,“舞”起240多米长的“板凳龙灯”,充分体现了通山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统村落保护理念和生动实践。

提升“持久力”,缔造长效化作用机制。通山县传统村落分布点多、面广、量大,仅靠政府力量难免捉襟见肘。在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该县积极探索、借力发力,从“五共”理念(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着手,汇聚村湾理事会、村级投资公司、旅游合作社、“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工作室”等各方力量,借助屋场连心会、爱心超市等平台,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发动乡贤和爱心人士捐赠,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机制。如石门村长夏畈湾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中,村民们自发集资55万元,义务投工投劳276人次,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形成了“让人人都是贡献者、个个都上功劳簿”的良好氛围,村民凝聚力也得以进一步增强;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理事会”将每年收缴的会员会费用于传统村落古民居修缮及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随着一大批传统村落得到保护,通山县乡村旅游发展欣欣向荣,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2023年1-10月,通山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16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3%、68.2%。

如今,一个个传统村落从古而来、向新而生,向世人娓娓讲述着源起和新生。

文旅融合   点燃人间烟火

溪涧灵动,绿影婆娑,屋舍俨然……顺应山水、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正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塑“形”也要铸“魂”。立足传统村落“金字招牌”,通山县依托自身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优势,多途径推出一批农文旅有机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闯出一条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一方面加强保护传统村落肌理和格局,另一方面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赓续传承。

通山县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积极改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统筹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真正使传统村落能够留得住人。

看到火爆的人气和发展的机会,一些原住民纷纷回归创新创业,参与村落保护。

通山古民居的“活”与“旺”,蕴藏着传统村落发展的新理念。类似的故事,还在许多村落中上演——

南林桥镇石门村抢抓市委办驻村帮扶机遇,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山水资源禀赋,融合长夏畈明清古街、古村落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7.1公里生态旅游扶贫公路,1.4公里沿河大道将孔雀园、古民居、太空莲基地等旅游景点“一线串珠”,农家乐、民宿、纪念品、特色美食等旅游产品逐渐丰富,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游步道、旅游标识牌等配套服务紧跟乡村旅游发展步伐……一系列举措助推石门成为周边地区乡村休闲度假游的首选地。

推开石门千重景,绿水青山入画来。石门村创新村级发展方式,率先成立全市首家村级投资公司,按照“以农为本、农旅融合、村企合作、激活乡村”的发展思路,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如今,开启的石门犹如赏不尽的最美乡村画卷,一道道秀色怡人,一季季繁花绽放,每年的六到九月,当百花逐渐暗淡退出视野,石门村太空莲基地里的荷花却在高温下愈发的娇艳。与天相连的荷叶密密层层地铺展开,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石门村有一口温泉井,不但有一般温泉的功能,近来还发现温泉富含硒元素。而今,100亩富硒水稻又铺开了一条村民致富的“硒”望之路。

历史有留影,更有呈现。曾是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的石门村华丽蜕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8个“国字号”荣誉称号。

山如黛,水如碧,深冬的石门村依然游人如织。初冬时节,暖阳和煦。远处群山连绵,层林尽染,令人心旷神怡。石街上、牌楼前、小巷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摆着画板,手握画笔,盯着眼前的古建筑。“这里风景优美,适合写生。”来自湖北科技学院的大一学生李雷说,他们美术学院来了近百人,将在这里写生三天。

今年76岁的老人夏继明,当过文化站长,他在抖音推介长夏畈古民居,对石门村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他也因此成为拥有120万粉丝的网红老人。在全木结构朱红色的“茶马古驿”牌楼门下,老人们端着茶杯正悠闲地聊着天。始建于明仁宗年间的古民居,一直都是村民的集体记忆,如今依然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外人也许很难理解,面对如此重要的文物,村民似乎并没有多少疏离,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通山县委、县政府通过出台保护政策、争取上级资金,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并将继续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生态秀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的特色传统村落,让沿袭千百年的古村落得到保护,让即将黯淡凋零的村庄重新被激活,一村一舍、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都在唤醒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成为乡愁的理想栖息地。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同时,挖掘、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传统村落、老院子、古建筑等,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此外,该县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建文化产业项目的保护利用,确保文化产业项目“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并通过项目带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事业的建设,开办民宿、研学、演艺活动、餐饮、康疗等业务,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注入活力,带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活化了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村民参与、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独特的乡村振兴特色新路。”通山县委书记陈洪豪说。

通讯员 邓文义 阮班新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通山县烟草专卖局参加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周活动
下一篇: 通山医疗保障局三级医保服务全覆盖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