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起农民诗社、推动传统艺术进校园、组建47支文体队伍……富起来的咸安区横沟桥镇,多措并举发展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政府给力支持、干部主动服务、群众热情参与,大家纷纷说:“这样的生活,很幸福!”
“泥腿子”变诗人
“酒绿花红不夜天,万家灯火忆渔船。姑苏城里游人醉,几度诗情问谪仙。”“田园丰硕农家喜,山水传神翰墨馨。矍铄夕阳何足乐,吟诗结社立功勋。”……6月30日,在咸安区横沟桥镇文化站,记者翻开最新的一期《横沟新曲》,细细品读里面的作品。押韵、对仗……很难相信,这些诗作都出自于农民之手。
“横沟每个村都有诗人。”文化站站长刘平充满自豪地说,该镇2005年成立全市第一个农民诗社,现在已发展到120多人,其中70%都是农民。
白天耕田,晚上写诗,这是该镇农民诗人坚持多年的生活模式。刘平讲述了一件事,5月底,该镇在孙田村举办了一场赛诗会,群力村58岁的农民诗人张见福,提前半个小时从田里赶到赛诗现场,穿着沾满泥的胶鞋就上台了。市文联主席柯于明大加赞赏:“这是真正的农民赛诗会!”
付桥村村民钱定明已经60多岁了,在家附近打零工。每天出门前,他都要检查一下随身携带的本子和笔,干活时诗兴一来,就摸出本子记下来,晚上回家再仔细斟酌、修改。
农民有雅兴,政府有热情。该镇每年拿出4、5万元,举办培训班,出版《横沟新曲》,支持农民诗社的发展;文化站从市里聘请知名专家,面对面帮社员们修改、指导。农民诗社,已成为盛开在横沟大地的一朵奇葩。
书画艺术进校园
又到了课外培训时间,横沟桥镇中心小学学生郑雯馨充满喜悦地走向书法培训教室。在前不久镇里举行的书画剪纸比赛中,郑雯馨获得了书法组二等奖,这大大增强了她学好毛笔字的信心。
书法、剪纸、绘画……如何传承这些传统艺术?该镇的做法是:从娃娃抓起。2013年,横沟桥镇启动“诗书画进校园”活动,镇里组织文化站、镇中心小学老师召开文化专题会议,每周选取两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硬笔书法、毛笔、剪纸、绘画培训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其进行免费培训。
年过七旬的王贤功是书法班的老师,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得国家级书法比赛金奖。尽管如此,每次上课前王贤功都要认真备课,“书法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误人子弟。”
对王贤功来说,这项培训几乎是义务的,仅有的一点经费,要用于准备学生练习用的宣纸、墨水等材料。让王贤功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练习得很刻苦,进步很快,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老师义务上课,学生免费接受培训。记者了解到,担任培训任务的主要是镇诗书画分会成员。“镇政府每年拿出1万元,但主要是用来购买培训所需的工具、耗材等,老师基本上是零报酬。”刘平说,让传统艺术传播下去,继承起来,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
万人齐跳广场舞
每天夜幕降临,横沟桥镇区的三个广场就热闹起来,大家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健身娱乐两不误。
孙祠村广场舞队伍有70多名成员,区里举行广场舞比赛,需要选派一支24人的队伍。几名队员跑到村干部家里“求情”:一定要选我去参加比赛,只要训练有需要,家里的活都可以放下。
“对于广场舞、腰鼓等文化娱乐活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刘平说。
有人跳舞积极性高,有人服务积极性高。镇区居民老毛是该镇一名文化志愿者,镇里给广场舞队伍配备的音响等设备,由他负责保管。
每天早上,老毛会把音响搬到小广场上;晚上跳舞的人散去,再收回家里。像这样的志愿者,该镇每个村都有2名。
广场舞跳起来,阵地也要建起来。现在,除了长岭村,该镇每个村都有1至2个广场,有些村小组也建起了广场。该镇正在筹资,为长岭村建一个1000平米的广场,实现广场建设全覆盖。
目前,横沟桥镇广场舞队伍已发展到27支,参与群众近8000人;加上太极拳、象棋、乒乓球、篮球等,该镇已组建起了47支文体队伍,参与群众达1.4万余人。47支队伍都在镇文化站备案,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直接对接解决。(记者 王远远 特约记者 胡剑芳)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