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原名不是叫咸宁市第六小学,它的前身是“搬运小学”。
1972年,为了方便附近搬运工子女上学,这里建了一座四层楼的学校,100名学生在这里就读。
1980年,搬运小学改名为北门小学,学生达到了400人。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最高峰时学生人数达到了900人左右。
然而,校长黄定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藏”在巷子里的这所“小学校”,因为没有多少名气,很少有人关注。
“学校的位置小,扩建的时候隔着街道,在学校里面,不仅有教师的宿舍楼,还有居民楼,学生从这栋楼去那栋楼,还得穿马路,虽说后来架设了一座天桥,但人员流动复杂,管理起来特别麻烦,也有安全隐患。”这种烦恼,可能没有人能比黄定成体会得更深了。
“最担心的就是安全!以前的老教学楼楼道又陡又窄,班级少,老师也少,领导来我们学校调研,一个教室黑压压一片,一数人数,108人。”
“脸上挂不住啊,对老师,对家长,感觉都没法交代。”黄定成感慨地说。
“在这也是挤,还不如去一个好一点的学校挤挤。”
“学校里面还有天桥,算了,不安全。”
“学校这么破,肯定老师也不怎么样,要不然怎么会在这里教书。”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深深刺痛了黄定成的心。
名校靠自身资源和优势在短时间内就能集聚起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无论在活动开展还是教学质量提升上,做起来都比较得心应手,也容易见成效。但“六小”的软硬件都无法与之前的学校相比,靠什么撬动一所既弱又小的学校向前发展?
事情迎来了转机。
2018年,为消除大班额现象,咸安区排除万难,举全区之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六小”也在名单之列。
2019年9月10日,黄定成记忆犹新,在这一年的教师节,他和全校老师们一起收到了最满意的礼物。
“这一天,我们学校决定动工建设了。政府前前后后花了5000万,拆了11亩地给我们,建设资金达到了2300万。”
在这一年里,看着学校的变化,每一天,黄定成和老师心里面都感到无比踏实。
在附近居民的眼中,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这所家门的学校正在悄悄地“变脸”。
作为“六小”的老师,熊盈盈说“老”不老,她毕业后在这所学校工作不过4年,说“新”不新,在她记忆里“六小”发生的变化,也就这一两年的事儿。
“8月20号,学校教学楼这边竣工了,我们老师都特别高兴,连续6天白天晚上,我们都在学校打扫卫生,为了让地面不起灰,我们拖了整整11遍,退休的老师们也一起加入我们的队伍,我现在信心满满,环境好了,责任也重了,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今的“六小”,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标准的环形跑道,功能齐全的教室,让学生,让家长啧啧称叹。
“以前学校里就只有一个厕所,有时下课还没跑到厕所,上课铃声就响了,现在一层楼就有两个厕所,我们再也不用跑来跑去了。”四(3)班的杨宇轩高兴说道。
“这学校还说什么呢,太漂亮了,报名的第一天,我带着儿子在教学楼那里拍了一张照片,那天我在朋友圈骄傲地写道:六小,棒棒哒!”家长万丽说,儿子班上原先是86人,现在只有51人,作为家长,她的心更稳了。
无论是学校的外观景色,还是师生的精神面貌,每一天,“六小”都在发生着变化,这让黄定成大感欣慰:“就这样一点点看到师生进步,觉得心里比以前踏实多了,也敢提教育理想了。”黄定成指了指学校墙面上显眼的“绿色”两字,“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了,我们老师的教书育人理念也要跟上去,未来我们会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在优势或资源,积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品牌,逐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发展之路。”
阳光的照耀下,“六小”这座新兴学校格外耀眼,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伴着鸟语花香,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久久盘旋在校园上空。(通讯员 余娅敏 吴涛 徐卓)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安落实“以工代训”补贴帮助企业减负稳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