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生态的健康蓊郁,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助力。为聚焦评论北京的文艺创作,推动文艺精品力作的诞生,本期开始,本版增设“京华艺文志”栏目,呈现有观点、有态度、有格调、有品位的文艺评论文章,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品鉴、审视北京文艺作品的窗口。
本片总导演傅琼
首次
从“传授表演艺术”视角拍摄北京人艺
第一次拍表演课,是2017年初在北京电影学院,冯远征给摄影系研究生做表演培训,他手把手地教一群毫无表演经验的学生发声、吐字归音、做热身游戏、围坐成一圈彼此袒露心扉。冯远征说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表演的潜能,就看老师能不能帮他发掘出来。一个月之后,这群摄影专业的学生演出了一台精彩的话剧。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冯远征不仅是一位好演员,原来还是一位好老师。
两位学员跟随蓝天野实习
2019年12月初,我和频道总监严崴应邀来到北京人艺,在演员队办公室,冯远征介绍了人艺时隔34年重启表演学员班的目的和拍纪录片的想法,我听完心里立刻蠢蠢欲动,能深入戏剧艺术殿堂的幕后,近距离地观察记录人艺演剧风格的传承,这是我们的荣幸!当时距离开班已经不到两周时间了,我们迅速筹建了摄制组,开拍之前我就觉得这应该是一部不加任何旁白的纪录片,把导演的意图隐藏在故事和细节之中,让观众去体会把玩。
关于北京人艺的纪录片不少,但从传授表演艺术这个视角拍摄是第一次。历史上人艺曾办过六期学员班,人艺舞台上很多老戏骨都是人艺自己的学员班培养出来的,但以往各期学员班都只留下了照片资料,用纪录片的方式全程跟踪记录培养演员的过程,这是第一次。相比以往两年期的社招学员班,这一期只有一年,学员们都是艺术院校表演科班出身,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多岁不等。导师阵容堪称国内顶级,有蓝天野、濮存昕、冯远征、龚丽君等人艺的“门脸儿”演员,有任鸣、唐烨等人艺的“顶梁柱”导演,还特别聘请了曲艺表演艺术家李伟建、昆曲表演艺术家顾卫英和邵铮,来给学员班传授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精华。
听说这两年我在拍人艺学员班,有些朋友就好奇地打听濮存昕、冯远征这些大明星在真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学员们进了这个班演技究竟会有多大提升?这些问题其实代表了广大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基本兴趣点,而爱好艺术尤其是从事表演专业的人则会有更高的期待——这些人艺老戏骨究竟有什么表演秘诀?人艺的演剧风格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作为导演,我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兼顾普通大众和圈内人士的需求。
难题
如何让“周而复始”成为“引人入胜”
表演学员培训班是一个严肃的人才培养计划,目的是打造适合北京人艺演剧风格、能在舞台上饰演各种角色的演员。如果只给专业人士看,把教学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但给大众观赏的片子,必须刻画人物和讲故事。摆在导演面前的难题是:如何从周而复始的读剧本、排练和演出当中发掘提炼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挑战之一:拍摄不能干扰教学,不能把镜头随意延伸到师生的个人生活。我们的镜头前有很多明星,但我们不能像综艺真人秀那样预设情节和制造话题,让师生们照着我们的剧本演。关于给学员班拍纪录片这事儿,人艺内部其实有过争议,会不会干扰教学?会不会对师生产生负面影响?毕竟来教课的都是明星演员和著名导演,会不会有炒作的嫌疑?为了争取师生们的信任,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对教学的影响减到最小。摄制组每次提前至少一个小时到现场准备器材,拍摄时尽可能保持静音,因为是双机拍摄,机位和灯位又要不断调整,而大多数时候拍摄现场只有我一位导演带领两位摄像、一位录音和两位助理,上课过程中摄制组不能出声,调度机位和灯光全靠打手势也不行,我只能不断地来回指导两个机位。跟踪拍摄学员班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努力做真实电影所要求的“fly-on-the-wall”(趴在墙上的苍蝇),忠实地观察,客观地记录,不干预教学。但一点不影响上课是不可能的,摄像机镜头对着,灯光开着,对老师和学生而言就是干扰,所以,我感谢学员班的全体老师和学员,因为你们的宽容,这部表演艺术的影像教科书才得以完成,也因为你们在镜头前真实的样子,片子才能精彩动人。
挑战之二:拍摄场景单一且事件重复。我们的主要取景地就三个:教室、排练厅、舞台。基本上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流程都是:剧本围读、下地排练、汇报演出。从拍摄到编脚本再到剪辑,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让观众看着一群人老在一个地儿折腾却不烦?首先我们必须紧盯现场,及时捕捉到精彩的细节和跟进事件的发展。拍纪录片,光靠现场敏锐还不够,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必须凭借观察力和理解力对下一步作出预判,甚至有的时候要凭借预感。如果经费允许和师生们同意,我希望每天都在现场,事实上直到拍摄进行到三分之二,节目预算才有了着落,所以有时候很难抉择明天拍还是不拍。2020年7月初,学员班汇报演出完《天之骄子》,学习告一段落,我们停拍了一周,但冥冥中一种预感驱使我给班长曹磊发了一条微信,询问最近的课程安排,没想到他回复说他马上要退出学员班了!因为我的神秘预感,我们及时记录下了曹磊跟老师和同学们告别的情节。
冯远征教学员腹式呼吸
拍摄场景虽然受到限制,但我坚信观众需要有营养的内容,只要内容足够有价值且有趣,就不必担心场景单一。十集片子中,数第八集时间最长,57分钟,场景变化却最少,几乎没有走出教室,观众在收看的时候会不会掉链子?我觉得不会,因为在教室里发生的事已经足够精彩和富有戏剧性。濮存昕老师给学员班连续上了十天课,排练了《雷雨》《蔡文姬》《天之骄子》三部剧的片段,我们记录了大量素材,最终忍痛割爱舍弃了两部剧,只保留了《雷雨》。因为从《雷雨》的表演课里,观众完全能领会到濮存昕的表演艺术精华,并看到学员们的惊艳蜕变。
方法
代入观众的视角和心理体验
表演是一门专业,如何让外行观众能看进去?我的方法是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代入观众的视角和心理体验,让观众参与到学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苦与乐。宋丹丹老师说“演戏就是过家家”,作为纪录片导演,我旁观了一年“过家家”,和学员班一起“真听、真看、真感受”,随着各种剧情而喜怒哀乐,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把戏剧的魅力传递给观众。对于熟悉片中明星导师的观众,这部片子可能会颠覆你对明星的理解;对于无心学表演的观众,这部片子可以让你从中看到如何做人;对于渴望了解表演艺术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对表演的一些认识误区;而像我一样的北京人艺的戏迷们则会看到一个好演员要经历声台形表全方位的严格打造,一部好戏要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心打磨。
濮存昕指导学员排练《雷雨》
学员班的培养宗旨是要让学员们跟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合槽”,但每一位导师的表演课都不拘一格,他们传授给学员的艺术精华融合了人艺的传统与自己的独特经验。同样是排练《雷雨》,龚丽君和濮存昕的课完全是两种方式和效果。唐烨导演和班主任岳秀清的《北街南院》重点在教学员们在舞台上生活起来,而排毕业戏过程中,闫锐导演带领学员们改剧本换角色,演出了一个内容与形式感皆具有当代性的新版《北街南院》。蓝天野在开班第一节课上说“人艺的演剧风格不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共同的底色里有个性的色彩,这正是北京人艺能一直延续辉煌的秘密吧。
此刻,窗外的树木在风中凌乱摇摆,从2020年的1月中旬开始,我几乎每天坐在这面窗景前埋头看素材写脚本,经常一坐就是一天,起来后腰酸背痛、眼睛涩疼。当头两集片子终于剪出预期的效果时,我的心才开始踏实下来。看素材、写脚本、粗剪、精剪、修改,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年。在反复斟酌镜头的过程中,我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我跟后期剪辑的伙伴们开玩笑说,表演班一年就毕业了,而我相当于又复读了一年,如果有笔试,应当能考个及格吧。
这部片子,跟踪拍摄花了一年时间,后期制作又花了一年时间,期间因为疫情,被迫中断了好几次,最终积累了400多个小时素材,并从中提炼出了十集故事。希望这十集片子能让观众了解什么是好的表演,看到好演员的真实诞生过程。作为一名影像记录者,我感到欣慰的不只是完成了十集纪录片,还有几百个小时素材将成为北京人艺表演艺术传承的一份永久档案。
傅琼,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编导,新闻高级编辑,《我在人艺学表演》总导演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警察荣誉》:凡人小事,萤火微光
下一篇:
贾樟柯和宁浩“双男主”组合出道 看“地球最后的导演”这样“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