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黄河、滚滚长江。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他强调,这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
新华社记者在长江、黄河流域的重庆、河南采访,见证着新发展理念给大江大河带来的积极变化,记录下一个个两大流域交流融通、共同发展的新故事。
4月10日拍摄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黄河名花在长江绽放
来自黄河边的洛阳牡丹,在这个春天成为长江边的一抹亮色。
4月上旬,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的三峡乡村牡丹园内,4000多株洛阳牡丹争奇斗艳。这是洛阳牡丹首次在村里试种。桐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东说,洛阳牡丹花美,还全身是宝,是村里的大产业。
洛阳牡丹落户桐林村,缘于一次偶遇。今年2月,开州区一位领导在重庆垫江县参加一次花卉节活动时,邻座恰恰是从洛阳来的牡丹专家。这位专家说,别看开州位于长江边,一样可以种牡丹。开州区立即请求洛阳牡丹专家给予技术支持,洛阳牡丹的种子由此快速地在桐林村生根。
牡丹可以“花生花”。何东说,4000多株牡丹是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花期一过,这些牡丹就分给村民在自家庭院培育,牡丹分株繁殖后一盆可分成两盆,可实现持续滚动“生花”。
4月11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三峡乡村牡丹园内盛开的牡丹。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中药材产业是开州区特色产业。结合市场需求,一家企业在桐林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栽种药用牡丹,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30多名村民还在牡丹基地就近务工;牡丹花瓣经烘焙后做成牡丹茶、牡丹饼,丰富牡丹产品;村里还在牡丹产业中融入研学、智慧农业等元素,打造出牡丹爱情湖、一棵树、珍稀牡丹馆等景点,延长牡丹产业链。
花城洛阳是在长江边发展牡丹产业的信心来源。
4月中旬,位于黄河流域的千年古都洛阳,牡丹花开正艳,而同时兴旺的还有牡丹产业。近年来,洛阳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品牌。
洛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占国介绍,洛阳牡丹产业已由过去单一的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文化等多领域。目前,洛阳累计发展牡丹面积36万亩,其中生产观赏牡丹种植面积5万亩,年销牡丹、芍药鲜切花1500万支,年销盆花50万盆,牡丹企业240家,牡丹深加工、牡丹文化衍生品产品340多种。
4月13日在河南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拍摄的牡丹。(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
江河生态的嬗变
在长江小三峡,碧波清幽。一艘小船靠岸,投食员代光群扛着装满猴粮的麻袋,跨到岸边岩石上,把麻袋一把倒过来,金黄的玉米粒在岩石上跳动、铺开。他吹过三声哨后,一只只野猕猴从山上森林里跑下来——开饭了。
小三峡在重庆市巫山县,是长江支流大宁河中的峡谷,过去由于当地村民毁林种地、砍树烧柴,两岸森林破坏严重,猴群栖息地变小,最少时不足百只。
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巫山县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拆除猴群集中活动区域的码头,植树造林,在食物紧缺时为猕猴投喂玉米粒等食物。目前小三峡一带野生猕猴数量已恢复到3000多只。
2019年12月27日拍摄的重庆巫山小三峡岸边的野生猕猴。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黄河的变化也令人欣喜。走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一群白鹭从芦苇荡飞出。
52岁的马朝红是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从1999年开始,她就和父亲在这片1.5万公顷的黄河湿地上,守护珍稀鸟类等黄河上的“生态宝贝”。
“鸟儿很聪明,哪里环境好就往哪儿去。”马朝红亲眼见证了黄河湿地20余年的生态变迁。有一段时期,黄河滩区遍布养殖场、采石采砂场,鸟类明显减少,令人叹息。
随着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持续得到保护修复,孟津县对黄河湿地采砂、畜禽养殖、违法违规设施等进行专项整治,采取水生植物栽培、修建隔离水带、护网建设等多种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如今,湿地水草丰茂、禽鸟翻飞,重新成为“鸟的天堂”。
这是4月10日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拍摄的白琵鹭。新华社发(马朝红摄)
“这两年,在孟津黄河湿地栖息繁衍的鸟类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已达到10万多只。”马朝红说。
“生态宝贝”,既是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是绿色发展的资源。记者采访看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巫山、奉节、万州等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长江两岸适宜土地种植脆李、脐橙等“生态宝贝”,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让百姓增收。
融通江河前景阔
来自长江、黄河共同源头青海省的“绿电”正为中原地区转型发展持续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
世界首条专门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工程——±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自2020年12月底投运以来平稳运转、日夜不息。这条全长1587千米的“绿电”特高压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年输送清洁电能约占河南省年用电量的八分之一。
河南省电力部门测算,“绿电”特高压直流工程满负荷运行后输送的电量,相当于替代河南原煤1800万吨,将有力助推中原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
在重庆三峡库区城镇群,“大三峡”全域旅游也在成为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奉节三峡之巅、巫山摩天岭等一批新景区迅速崛起,三峡库区陆地游、自驾游日渐兴旺。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景象。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长江、黄河流域迸发出绿色发展新活力。
一家诞生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乡市的精密铜管制造企业,在长江边的重庆万州区投资建厂,并且实施着企业自己的“江河战略”: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同时开厂。
这家名为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的精密铜管占据北美市场近三分之二份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新胜说,融通中原与西南地区市场后,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此前,200多名入渝工作的河南籍员工曾一度担心回老家探亲路途周折。但郑渝高铁开通在即,坐火车从重庆万州到河南郑州的时间将缩短为3小时左右。
“这条线路的开通,将首次以高铁的方式,把长江流域的西南腹地和黄河流域的中东部腹地连接起来,不仅让我们来往两地更加方便,也更加有利于两大流域的交流融通,我们期待在长江黄河边迎来产业发展新的春天。”胡新胜说。
领衔记者:王金涛、林嵬
文字记者:周文冲、张兴军、韩振、双瑞
出品:赵承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晖、初杭
编辑:初杭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这一场关于“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
下一篇:
聚集合作共赢伟力 共襄命运与共伟业——解读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题:洛阳上演“老兵新传”:“共和国长子”的“青春风暴”新华社记者刘怀丕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蘑菇...
这也让《风起洛阳》的故事不只停留在一个普通的古装传奇层面,而是用现代眼光去重新定义和认识古代世界,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或...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以各种形式拥抱传统文化,这不但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平台在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主动作为。
盘活闲置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实现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古今交融、传承文脉的文化园区成为洛阳的新地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洛阳金村8座东周王陵被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中国考古之殇。目前,第一阶段的考古调查与勘...
10月1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运行图进行调整,我市咸宁火车站和赤壁火车站也有部分变化。记者从赤壁火车站了解到,此次调图,赤壁...
这部全国首部援非抗埃题材的医疗剧,首次将2014年中国医疗队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故事搬演上荧屏,首次正面展示了人类抗击埃...
按照习主席重要指示,在中央军委部署安排下,截至21日15时,中部战区已相继派出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应急力量5700余人,...
咸宁网讯记者马丽娅、特约记者汪佳报道:17日,崇阳县石城镇西庄村牡丹小镇,漫山的芍药、牡丹长势正旺,具有牡丹元素的观光...
崇阳县石城镇依托牡丹文化,联合湖北西庄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打造牡丹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