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当江河同奏一首歌……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时间:2022-04-22 17:08

浩浩黄河、滚滚长江。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他强调,这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

新华社记者在长江、黄河流域的重庆、河南采访,见证着新发展理念给大江大河带来的积极变化,记录下一个个两大流域交流融通、共同发展的新故事。

4月10日拍摄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黄河名花在长江绽放

来自黄河边的洛阳牡丹,在这个春天成为长江边的一抹亮色。

4月上旬,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的三峡乡村牡丹园内,4000多株洛阳牡丹争奇斗艳。这是洛阳牡丹首次在村里试种。桐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东说,洛阳牡丹花美,还全身是宝,是村里的大产业。

洛阳牡丹落户桐林村,缘于一次偶遇。今年2月,开州区一位领导在重庆垫江县参加一次花卉节活动时,邻座恰恰是从洛阳来的牡丹专家。这位专家说,别看开州位于长江边,一样可以种牡丹。开州区立即请求洛阳牡丹专家给予技术支持,洛阳牡丹的种子由此快速地在桐林村生根。

牡丹可以“花生花”。何东说,4000多株牡丹是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花期一过,这些牡丹就分给村民在自家庭院培育,牡丹分株繁殖后一盆可分成两盆,可实现持续滚动“生花”。

4月11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三峡乡村牡丹园内盛开的牡丹。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中药材产业是开州区特色产业。结合市场需求,一家企业在桐林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栽种药用牡丹,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30多名村民还在牡丹基地就近务工;牡丹花瓣经烘焙后做成牡丹茶、牡丹饼,丰富牡丹产品;村里还在牡丹产业中融入研学、智慧农业等元素,打造出牡丹爱情湖、一棵树、珍稀牡丹馆等景点,延长牡丹产业链。

花城洛阳是在长江边发展牡丹产业的信心来源。

4月中旬,位于黄河流域的千年古都洛阳,牡丹花开正艳,而同时兴旺的还有牡丹产业。近年来,洛阳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品牌。

洛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占国介绍,洛阳牡丹产业已由过去单一的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文化等多领域。目前,洛阳累计发展牡丹面积36万亩,其中生产观赏牡丹种植面积5万亩,年销牡丹、芍药鲜切花1500万支,年销盆花50万盆,牡丹企业240家,牡丹深加工、牡丹文化衍生品产品340多种。

4月13日在河南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拍摄的牡丹。(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

江河生态的嬗变

在长江小三峡,碧波清幽。一艘小船靠岸,投食员代光群扛着装满猴粮的麻袋,跨到岸边岩石上,把麻袋一把倒过来,金黄的玉米粒在岩石上跳动、铺开。他吹过三声哨后,一只只野猕猴从山上森林里跑下来——开饭了。

小三峡在重庆市巫山县,是长江支流大宁河中的峡谷,过去由于当地村民毁林种地、砍树烧柴,两岸森林破坏严重,猴群栖息地变小,最少时不足百只。

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巫山县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拆除猴群集中活动区域的码头,植树造林,在食物紧缺时为猕猴投喂玉米粒等食物。目前小三峡一带野生猕猴数量已恢复到3000多只。

2019年12月27日拍摄的重庆巫山小三峡岸边的野生猕猴。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黄河的变化也令人欣喜。走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一群白鹭从芦苇荡飞出。

52岁的马朝红是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从1999年开始,她就和父亲在这片1.5万公顷的黄河湿地上,守护珍稀鸟类等黄河上的“生态宝贝”。

“鸟儿很聪明,哪里环境好就往哪儿去。”马朝红亲眼见证了黄河湿地20余年的生态变迁。有一段时期,黄河滩区遍布养殖场、采石采砂场,鸟类明显减少,令人叹息。

随着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持续得到保护修复,孟津县对黄河湿地采砂、畜禽养殖、违法违规设施等进行专项整治,采取水生植物栽培、修建隔离水带、护网建设等多种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如今,湿地水草丰茂、禽鸟翻飞,重新成为“鸟的天堂”。

这是4月10日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拍摄的白琵鹭。新华社发(马朝红摄)

“这两年,在孟津黄河湿地栖息繁衍的鸟类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已达到10万多只。”马朝红说。

“生态宝贝”,既是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是绿色发展的资源。记者采访看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巫山、奉节、万州等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长江两岸适宜土地种植脆李、脐橙等“生态宝贝”,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让百姓增收。

融通江河前景阔

来自长江、黄河共同源头青海省的“绿电”正为中原地区转型发展持续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

世界首条专门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工程——±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自2020年12月底投运以来平稳运转、日夜不息。这条全长1587千米的“绿电”特高压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年输送清洁电能约占河南省年用电量的八分之一。

河南省电力部门测算,“绿电”特高压直流工程满负荷运行后输送的电量,相当于替代河南原煤1800万吨,将有力助推中原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

在重庆三峡库区城镇群,“大三峡”全域旅游也在成为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奉节三峡之巅、巫山摩天岭等一批新景区迅速崛起,三峡库区陆地游、自驾游日渐兴旺。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景象。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长江、黄河流域迸发出绿色发展新活力。

一家诞生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乡市的精密铜管制造企业,在长江边的重庆万州区投资建厂,并且实施着企业自己的“江河战略”: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同时开厂。

这家名为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的精密铜管占据北美市场近三分之二份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新胜说,融通中原与西南地区市场后,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此前,200多名入渝工作的河南籍员工曾一度担心回老家探亲路途周折。但郑渝高铁开通在即,坐火车从重庆万州到河南郑州的时间将缩短为3小时左右。

“这条线路的开通,将首次以高铁的方式,把长江流域的西南腹地和黄河流域的中东部腹地连接起来,不仅让我们来往两地更加方便,也更加有利于两大流域的交流融通,我们期待在长江黄河边迎来产业发展新的春天。”胡新胜说。

领衔记者:王金涛、林嵬

文字记者:周文冲、张兴军、韩振、双瑞

出品:赵承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晖、初杭

编辑:初杭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这一场关于“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
下一篇: 聚集合作共赢伟力 共襄命运与共伟业——解读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