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于
【人物】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保工作者
【故事】1988年出生的王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7年来一直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1987年出生的杨金礼,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小同2014年加入,专注为莫高窟“画像”……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其中不乏80后、90后、95后。他们在青春年华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而坚守、奉献。
【点评】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受前辈感召,追寻艺术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传承莫高窟的保存、保护、研究事业,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在莫高窟,时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曾说:“没有10年,进不了莫高窟的世界。”刘小同和同事们致力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的整窟复原临摹工作,始于2017年,预计2023年结束;王娇参与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总计30余万字,已历时10余年。以5年、10年计的一项项目标清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刻度,也映照着当代莫高人青春奋斗的足迹。
文物修复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既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当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掌握遗迹细节,需要一遍遍去洞窟观察核实;壁画年代久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临摹古人作品,差之毫厘就会被懂行的人看笑话。无论是编撰考古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画原貌,“干这一行,真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悟。
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莫高窟。他们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石窟、守护文明,在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成就。如今,莫高窟的保护更讲求精准,也更注重探寻背后的机理,这对年轻一代的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修复,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杨金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帮助年轻人尽快上手,也不辜负老一辈的辛苦。”今天,莫高窟的工作、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莫高人身上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那种“夜夜敦煌入梦来”的炽热情怀,那份“做好传帮带、传好接力棒”的担当,始终在赓续绵延。新一代莫高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敦煌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继续努力、贡献力量。
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考古一线扎根、在博物馆深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文保事业,成为文物传承保护的有生力量。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文物保护事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历史文脉必能更好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8日 05 版)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调整防疫措施并非全面放松
下一篇:
近镜头丨“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杜培清通讯员金顶挑)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咸宁网讯通讯员钱慧报道:2月16日,肖桥村组织该村15名就读于温中的学生,来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钱氏英烈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庞赟)近日,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建伟通讯员唐磊高峰)20日, ,近年来,该区在农村宗祠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模式,推动宗祠转型,...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小兵,为参加全市组织人事履职能力提升专...
2010年,箫亦从事体育运营工作,经常走南闯北,在工作之余,他携琴行游于广州、厦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访...
在浙江杭州,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他上前观摩,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