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为全国文旅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促进合作的平台。各地争相展示自身独特魅力,这无疑黄陂区文旅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丰富经验,值得深入谋划。
当前,黄陂的“木兰”品牌多与生态观光、景区游览绑定。未来应推动品牌内涵升级,从单一的“生态观光”转向复合型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
文化深挖,讲故事而非卖景点: 系统梳理木兰传说、二程理学、盘龙城殷商、明清移民(如“湖广填四川”起点)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高水平实景演艺《木兰归》或沉浸式剧本游《寻迹木兰》,让故事可听、可看、可参与,将文化IP转化为深度体验产品。
打造“木兰式”生活目的地: 倡导“木兰精神”所代表的“忠、孝、勇、节”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自然、疗愈、勇气”相结合。推出“木兰研学”、“木兰康养”、“木兰骑行”、“木兰露营”等主题线路,让游客不仅是来看风景,更是来体验一种积极、健康、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
打破各大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云雾山等)之间的物理与心理壁垒,构建“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交通串联,畅通“最后一公里”: 优化提升各景区间的旅游快速通道和风景廊道。开设“黄陂旅游专线”巴士,实现高铁站、机场与主要景区、乡镇的无缝对接。推广自驾车租赁服务和自行车骑行系统,打造“最美自驾路线”。
业态融合,点亮“星空与烟火”: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农业: 发展精品民宿集群(如木兰民宿公社)、创意农园、田园综合体,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
+商业: 提升姚家山古镇、大余湾等古镇古村的商业业态,引入非遗工坊、创意书店、特色咖啡馆,避免同质化,打造有温度的消费空间。
+夜经济: 打造“木兰不夜城”主题街区,发展夜间演艺、灯光秀、星空露营、特色夜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二次消费。
文旅是流量入口,最终要转化为推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打造特色文旅消费品产业链: 围绕“木兰”IP,开发一系列有文化、有品质、便携易带的文创产品和农特产品。如“木兰将军”主题文创、“木兰有礼”礼盒(包含黄陂豆丝、荆蜜、葛粉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文旅渠道带货,反哺农业和本地制造业。
承接溢出效应,发展枢纽经济: 依托天河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临空文旅服务区”,吸引会展、商务、高端消费群体。将游客流量转化为信息流、资金流和产业合作机遇。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文旅体系: 搭建“智慧黄陂文旅”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黄陂”,集成预约、导览、消费、反馈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精准营销,优化产品供给。同时,发展云旅游、数字藏品等新业态,拓展线上影响力。
营销的核心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抢占心智。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 针对武汉都市圈市民,主打“周末微度假”概念;针对华中市场,强调“木兰文化朝圣”和生态康养;针对全国年轻客群,推广“国潮木兰”和户外探险形象。
事件营销,制造爆点: 策划举办“木兰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黄陂)民宿大会”、“云雾山国际杜鹃花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持续吸引眼球。
跨界联动,破圈传播: 与热门影视剧、游戏、动漫进行IP联动,邀请文化名人、旅游KOL担任“黄陂文旅推荐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讲好新时代的黄陂故事。
黄陂的文旅发展,已站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节点。唯有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翼、以创新为帆,推动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区域协同,方能将黄陂真正建设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强区。让“木兰故里”的金字招牌,不仅响彻华夏,更真正造福于一方百姓。(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王梦鑫)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编辑:rwzh2
上一篇:
长江文化艺术季:一条大河的文明盛宴与时代对话
下一篇:
城市“边角料”成为“黄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