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5月14日电 (郭海霞)“现在我的眼睛扫一圈羊圈,从羊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一眼就能发现毛病。”羊群疫病防治、饲料科学配比、优质胚胎选育,当了半辈子“羊倌”的李清弟在年过六旬后,因为“慧”养羊,成为当地有名的“羊专家”。
李清弟所在的甘肃庆阳市环县,是传统的养羊大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天然草场760万亩,紫花苜蓿留存面积100多万亩,这里地域广阔,地势陡峭,自古适合养羊放牧。
5月中旬,甘肃庆阳市环县羊倌李清弟在自家羊舍喂养养殖的羊群。郭海霞 摄
5月中旬,天刚破晓,环县罗山川乡陈渠子村的山沟里就传来阵阵“咩咩”声。李清弟提着满满一筐草料走向羊圈,喂养53只湖羊与杂交羊。
和当地大多数养羊户一样,李清弟养羊的“老营生”曾困于传统模式:山里放养小尾寒羊与滩羊,羊圈简陋、饲料单一。“养羊全靠天,草场好了,羊就长得好。”李清弟回忆说。
转机始于2019年。
传统的散养方式需要靠天吃饭,羊品质不稳定,出栏量小。近年来,环县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路径,依托种植紫花苜蓿、大燕麦、青贮玉米等,积极发展现代化饲草种植和养羊产业,推广“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
当地持续将羊产业作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依据发展要求,大力推广湖羊养殖,给养殖户在棚舍、饲草、技术等方面实施全链条补贴。
图为李清弟家的羊舍。郭海霞 摄
自此,李清弟的养羊之路走上正规化、科学化。2019年4月,在环县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他扩建羊舍规模,买了10只湖羊开始饲养,成为村上第一批调引湖羊的专业户。
为系统学习养殖技术,他一有空就泡在县乡村组织的各类养殖培训班里,从疫病防治到饲料配比等逐项钻研,仔细摸索,总结经验。
走上科学养殖之路后,李清弟的湖羊当年出栏20多只,成活率提升至90%。此后羊群饲养规模逐步扩大。2021年,在政府补贴下,他又将圈舍扩大到150平方米,新盖200平方米草棚,年出栏羊羔50余只,收入3万元。
2023年,环县羊产业又迎来“三级二元”杂交技术升级。
该技术以英国的南丘羊、澳大利亚的白萨福克、杜泊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与湖羊杂交,后代既保留多胎特性,又兼具生长快、产肉高、肉质好的优势。
环县庆环制种公司作为技术研发方,无偿为养殖户培训人工授精技术,并高于市场价收购杂交羊。
图为李清弟和自家羊舍的小羊羔。郭海霞 摄
听说又有新的养殖技术,李清弟决定率先尝试。
在兽医站技术人员指导下,李清弟给自家28只母羊实施人工授精,并从圈舍改造到疫病防控全程精细化管理。5个月后,40只杂交羊羔出生。
“以前的纯种湖羊一胎产两个羊羔,瘦小且不易成活。杂交羊羔酮体大、腿粗尾细、毛色光滑,多胎成活率高。”李清弟介绍说,技术升级后,羊羔生长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降低了饲喂成本。
今年,李清弟计划将自家羊舍里剩余不多的老品种羊全部淘汰,换成杂交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从“土羊倌”到“羊专家”,李清弟被罗山川乡评为湖羊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陈渠子村24户农户已加入到“三级二元”杂交羊养殖行列中,全村900多只杂交羊成为示范样本,更多像李清弟这样的农户正依靠科技养羊,走上致富之路,日子越过越红火。(完)
编辑:但堂丹
金秋九月,来到通城县沙堆镇坪坳村,金黄色的稻谷布满了垅垅畈畈,目光所及的山头,成群的羊在草地上觅食,宛如朵朵云彩飘荡在绿...
面对未来,邹天亮满怀信心地说道。
未来,可利用耐寒籼稻育种材料与生产上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兼具耐寒、优质、高产等多种特性的早、中、晚稻新品种,...
守在山里18年,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花果山”, 6只小羊繁殖为规模化的300余只,陈安晚依然不改其...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袁俊16日一大早,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贫困户李长清来到稻虾养殖农田里忙活起来,...
通讯员马俊袁俊新店镇朱巷村贫困户李长清一心想摘掉“穷”帽子。忙完这些,他又将饲养的山羊从羊圈里赶出来,到户外放养。为...
据介绍, 《雪豹》讲述了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域高原,一只雪豹咬死牧民羊圈里的九只羯羊后,大儿子坚持惩罚雪豹,父亲和小儿子则...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焕清告诉记者,该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力求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整合企业、...
”2013年以来,他给村里百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400至600元的慰问金。
“嗬——”随着一声粗犷的吆喝,一捧金灿灿的玉米粒洒落,羊群蜂拥而上, “咩咩”叫着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