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企业快讯 >> 正文

【地评线】织牢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网​,激活民生发展内生新活力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9-10 10:22

织牢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网

激活民生发展内生新活力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滠口街道办事处 王君妍


近日,重庆渝中区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外卖员朱传洋,背着蓝色塑料桶步行送单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令无数网友为之动容。因身体不便无法骑行电动车,他便以双脚丈量街巷,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踉跄,却凭借坚韧与勤恳每月可挣得两千多元,用汗水书写着“自食其力”的人生答卷。朱传洋的故事,既是弱势群体自力更生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当前部分特殊群体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一份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尊严、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织密织牢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网,需从观念引导、能力提升、权益守护三方面协同发力。

树牢“自立者立”的就业观,激活弱势群体内生动力。就业观是引领就业行为的“指南针”,对弱势群体而言,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理念,是打破困境的首要前提。长期以来,部分弱势群体受身体条件、社会偏见等因素影响,易产生“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或因自卑而不敢主动拥抱就业机会。只有唤醒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才能将外部帮扶转化为内在奋斗力量。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典型宣传,通过媒体报道朱传洋式的励志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传递“劳动光荣、奋斗可敬”的价值观,破除“弱势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救助”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要开展精准思想引导,基层干部可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与弱势群体面对面沟通,了解其思想顾虑,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就业潜力,树立“职业无高低、奋斗皆可贵”的就业观,鼓励他们主动走进就业市场。

构建“精准化育”的培训链,提升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如果说就业观是“方向标”,那么专业技能就是弱势群体立足就业市场的“硬支撑”。弱势群体因教育背景、身体条件等限制,往往面临“想就业却无技能”的困境,盲目培训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浪费资源。因此,必须摒弃“大水漫灌”模式,转向“精准滴灌”。要建立“需求—技能”匹配机制,基层部门可联合人社、残联等单位,开展弱势群体就业需求普查,精准掌握不同群体的身体状况、兴趣特长、就业意向,同时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一人一策”的培训方案——例如针对肢体残疾者开展电商运营、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针对听力障碍者开展平面设计、数据录入等适合的课程。此外,还需优化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实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邀请行业能手、技术骨干授课,设立实训基地,让培训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确保弱势群体“学得会、用得上”,真正实现从“能就业”到“好就业”的转变。

织密“全周期护航”的保障网,筑牢弱势群体就业底线。就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更易遭遇歧视、权益受损等问题,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是他们抵御风险的“安全盾”。现实中,部分企业因担心用工成本、管理难度,对弱势群体存在隐性排斥;有的弱势群体即便成功就业,也可能面临薪酬待遇低、劳动保护缺失、社会保障不全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他们稳定就业的“拦路虎”。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益,既要“事前预防”,也要“事中守护”,更要“事后兜底”。事前,需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对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同时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事中,要健全权益维护机制,推动企业与弱势群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薪酬、社保、劳动保护等条款,基层工会、残联等组织可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劳动纠纷;事后,需完善社会保障兜底,对因特殊原因失业的弱势群体,及时落实失业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同时持续提供就业帮扶,避免其因失业再次陷入困境。

从朱传洋的“步行外卖路”,到无数弱势群体的“就业奋斗路”,每一步前行都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护航。树立积极就业观,为他们点亮“心灯”;开展精准培训,为他们插上“翅膀”;完善保障体系,为他们撑起“晴空”。唯有将这三方面工作做深做实,才能真正织牢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网,激活民生发展内生新活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凭借自己的努力收获幸福与尊严,共同绘就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编辑:rwzh2

上一篇: 【地评线】黄陂何以惠民生?奋斗为笔绘实绩
下一篇: 【地评线】以实干担当为笔,书写黄陂发展新篇章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