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为笔,绘就民生新图景
黄陂区委组织部 汪唯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建设工作,强调要持续用力、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黄陂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要求,从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新台阶,到甘露山国际滑雪场、木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黄陂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奋斗精神。这份闯劲与韧劲,同样在民生建设中焕发活力,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服务人民群众树立了清晰目标和奋进方向。
俯下身子听民声,让需求摸排对准“无死角”。民生工作最忌“雾里看花”,黄陂干部始终把就业创业、医疗保障、育儿养老这些群众最盼的事,当作区域发展的“定盘星”。黄陂区人社局创新工作方法,以乡情为纽带召开“创业经验分享会”,组织创业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干部们深入车间田头开展调研,精准收集创业需求和难题。近年来,全区成功扶持超千名创业人员返乡创业,直接带动1600余人在本地就业,真正做到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将全区划分为1865个基础网格,配备23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确保民生诉求第一时间被发现、被解决。干部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推动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民生诉求响应机制,实现民生问题收集全覆盖、回应零延迟、处置高效率。
精准施策解民忧,让服务供给“有温度”。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民生难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医疗服务方面,黄陂区构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与省市名院开展技术合作,让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针对“带娃难”问题,创新推出“社区—物业—业主”三方共建模式,整合资源开办“四点半学堂”。这启示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群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工作新格局。在行政审批领域,大力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打通5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办理时限压缩85%,真正做到“秒批秒办”。干部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民生难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久久为功暖民心,让民生福祉“可持续”。王家河街道在推进项目落地时,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仅用10天就完成37份新流转合同签订,刷新项目落地速度。这充分说明,干部要坚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定下的事情立即办、抓紧办,以高效率赢得群众高满意度。姚家集街道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3.4公里清淤疏浚,打造4处滨水休闲小游园,实现“借水造景、以景惠民”。干部要树立精品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个民生项目都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民生无小事,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民生工作可持续、见长效。
在当前“干部素质提升年”的背景下,黄陂区将持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与履职能力,用“绣花功夫”做好民生服务,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最坚实的“民生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编辑:rwzh2
上一篇:
【地评线】青山绿水二十载,双碳五年谱新篇
下一篇:
【地评线】织牢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网,激活民生发展内生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