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何伟强 一刀一刻传承非遗技艺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14 08:52

7月8日,在赤壁羊楼洞古街,一家名为“葛氏核雕工作室”的小店,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工作室的玻璃窗内,一枚雕刻着《核舟记》场景的桃核摆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将那个古老的故事重现眼前。

45岁的店主何伟强正坐在工作台前,戴着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的刀尖在桃核上灵巧游走,随着刻刀的每一次落下,陆水河的波纹逐渐清晰起来,细腻而生动。

何伟强的童年浸润在赤壁老巷木雕作坊的木香中。父亲何道义雕刻的牡丹窗花、外公葛正晚创作的松鹤延年纹,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七岁那年,何伟强偷用废料雕刻的第一朵莲花虽显稚拙,却让父亲郑重地递来一套微型刻刀:“雕工易修,匠心难琢。”自此,他在长辈指导下学习握刀、勾勒线条,心中的艺术种子悄然发芽。

2007年,何伟强赴云南学习玉雕。在昆明工作室,他凌晨五点观察翡翠开料面,深夜练习镂空雕,手指老茧脱了三层,终能在和田玉上刻出细如发丝的纹路。

这段经历让何伟强领悟:“泥雕是加法,玉雕是减法,核雕则是在加减间找平衡。”

2008年,云南文玩市场一颗雕刻凤凰的桃核让何伟强深感震撼,他当即踏上核雕探索之路。回到赤壁,他尝试融合木雕与玉雕技法,却屡遭挫折。他从《核舟记》中汲取灵感,顺应核形创作,终于在第108颗桃核上完成《赤壁十景》创作。

为了提升技艺,2010年,何伟强专程前往辽宁本溪,拜核雕大师徐广银为师。初学时,师傅要求他在放大镜下,在米粒大小的空间内雕刻《心经》。起初,他手抖得难以成字。但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他已能在30分钟内完成260字的雕刻。

徐广银教导他:“核雕是让灵感与材质对话。”何伟强逐渐学会了根据核的纹理设计题材,并将玉雕的立体感与木雕的层次感融入核雕之中,最终独创了“立体微雕法”。

经过多年历练,2012年,何伟强在昆明开设“水木心核雕工作室”,首批收徒21人,倡导“先做人后学艺”。2022年,他回到家乡赤壁,更名“葛氏核雕工作室”,积极参与非遗活动。如今,工作室年均接待研学团队30余批次,培养12名独立匠人,3人作品入选省级展。

何伟强大胆创新,结合各种雕刻手法,打破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利用电动工具和固定雕刻手法结合,并引入AI设计创作技术,缩短复杂题材40%的创作时间。他的作品《赤壁新貌》系列融合古战场与高铁站,陆水河以荧光材料填充,在紫外灯下流光溢彩。

付出终有回报,2023年,何伟强的6件作品在咸宁工艺美术展中全部获奖,《夜游赤壁》以微雕重现苏轼赋中场景;2024年,他的“田园风光”系列亮相乡村振兴展,获农业从业者点赞;2025年,他的《破杆跃障》在全省民间工艺大赛中斩获优胜奖。

今年5月,在咸宁市2025年市级乡村工匠评审暨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推荐工作会上,何伟强全票通过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的推荐。

从木雕少年到核雕大师,何伟强用时间证明:匠心是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承中新生。当他的刻刀落下最后一刀,桃核纹路里藏着的,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对手工艺的坚守与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本报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吕志海 袁俊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真心真情 尽职尽责 ——看市六中刘平海老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 茶桂交织的绿色矩阵 ——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川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加川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