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赤壁羊楼洞古街,一家名为“葛氏核雕工作室”的小店,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工作室的玻璃窗内,一枚雕刻着《核舟记》场景的桃核摆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将那个古老的故事重现眼前。
45岁的店主何伟强正坐在工作台前,戴着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的刀尖在桃核上灵巧游走,随着刻刀的每一次落下,陆水河的波纹逐渐清晰起来,细腻而生动。
何伟强的童年浸润在赤壁老巷木雕作坊的木香中。父亲何道义雕刻的牡丹窗花、外公葛正晚创作的松鹤延年纹,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七岁那年,何伟强偷用废料雕刻的第一朵莲花虽显稚拙,却让父亲郑重地递来一套微型刻刀:“雕工易修,匠心难琢。”自此,他在长辈指导下学习握刀、勾勒线条,心中的艺术种子悄然发芽。
2007年,何伟强赴云南学习玉雕。在昆明工作室,他凌晨五点观察翡翠开料面,深夜练习镂空雕,手指老茧脱了三层,终能在和田玉上刻出细如发丝的纹路。
这段经历让何伟强领悟:“泥雕是加法,玉雕是减法,核雕则是在加减间找平衡。”
2008年,云南文玩市场一颗雕刻凤凰的桃核让何伟强深感震撼,他当即踏上核雕探索之路。回到赤壁,他尝试融合木雕与玉雕技法,却屡遭挫折。他从《核舟记》中汲取灵感,顺应核形创作,终于在第108颗桃核上完成《赤壁十景》创作。
为了提升技艺,2010年,何伟强专程前往辽宁本溪,拜核雕大师徐广银为师。初学时,师傅要求他在放大镜下,在米粒大小的空间内雕刻《心经》。起初,他手抖得难以成字。但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他已能在30分钟内完成260字的雕刻。
徐广银教导他:“核雕是让灵感与材质对话。”何伟强逐渐学会了根据核的纹理设计题材,并将玉雕的立体感与木雕的层次感融入核雕之中,最终独创了“立体微雕法”。
经过多年历练,2012年,何伟强在昆明开设“水木心核雕工作室”,首批收徒21人,倡导“先做人后学艺”。2022年,他回到家乡赤壁,更名“葛氏核雕工作室”,积极参与非遗活动。如今,工作室年均接待研学团队30余批次,培养12名独立匠人,3人作品入选省级展。
何伟强大胆创新,结合各种雕刻手法,打破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利用电动工具和固定雕刻手法结合,并引入AI设计创作技术,缩短复杂题材40%的创作时间。他的作品《赤壁新貌》系列融合古战场与高铁站,陆水河以荧光材料填充,在紫外灯下流光溢彩。
付出终有回报,2023年,何伟强的6件作品在咸宁工艺美术展中全部获奖,《夜游赤壁》以微雕重现苏轼赋中场景;2024年,他的“田园风光”系列亮相乡村振兴展,获农业从业者点赞;2025年,他的《破杆跃障》在全省民间工艺大赛中斩获优胜奖。
今年5月,在咸宁市2025年市级乡村工匠评审暨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推荐工作会上,何伟强全票通过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的推荐。
从木雕少年到核雕大师,何伟强用时间证明:匠心是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承中新生。当他的刻刀落下最后一刀,桃核纹路里藏着的,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对手工艺的坚守与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本报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吕志海 袁俊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真心真情 尽职尽责 ——看市六中刘平海老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
茶桂交织的绿色矩阵 ——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川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加川
书籍,是人生中的灯塔,是生活里的阳光,是相遇中的最美年华……每个人与书的故事都充满感动和温暖,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宁...
幸福颐养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多年来扎根乡村、立足汀泗古镇,依托当地红色文化等资源秉赋,全力布局打造全新的养老模式,...
采访时间:3月18日 采访地点:市群艺馆赵万里工作室采访人物:创作是为时代服务的,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是让人崇敬的...
《坚持》编剧王莹菲介绍:“在我们看来,每一个老百姓都是抗疫者,都是高度的利他主义者,所以我们这个单元就是写我们的故事...
创作者应当开掘新题材,弘扬正能量,不断优化创作流程和创作方法,着力打造更多微短剧精品。
大市村文艺创作基地挂牌成立,旨在为我市优秀艺术创作人才走进基层、走进广大群众,体验生活、感悟时代、创作精品开创坚实的...
摄影作品《驻村扶贫日记》是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桂林在2015年-2018年间,用组照的形式纪录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在咸宁市委驻...
●记者杜培清近日,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揭晓,市美术馆(画院)策展收藏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晓宏创作的美术作...
咸宁网讯全媒体记者黄沚瞻报道:3月13日,省广电局在崇阳县融媒体中心举办鄂东片区广播电视节目视听评议创作交流活动,深入学...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外文局、Discovery探索频道等主办的“新时代·新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