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茶桂交织的绿色矩阵 ——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川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加川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09 09:48

茶海绵延,桂树成荫。时值盛夏,咸安区汀泗桥镇彭碑村1200亩茶园里,65岁的张加川带着儿子张中熠,又一次走进“茶林间作”示范区进行病虫害防治实验……正是他们精心打造的这片由茶树与桂花树交织而成的绿色矩阵,以独特的半遮阳生态,孕育着斩获第九届亚太茶茗特别金奖的“川玉桂香”。

特别金奖的殊荣背后,是张加川凭借“热爱×坚持×创新”的方程式,用27年光阴算出了荒山变金山的答案。当月光悄悄爬上桂树枝头,茶香与桂香正化作北纬30°的密码,等待被更多像张中熠这样的年轻人破译——这或许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者张加川最珍贵的品质:让每次付出都能坚守匠心的生命初心,让每片叶子都能持续回甘的生命力量。

25年有机认证,实现生态农业转型

零下3℃的寒风里,38岁的张加川抡着锄头砸向冻硬的红壤,那是1998年。身后是亲友“放着装修老板不当偏要刨土”的议论,眼前是160亩荆棘丛生的荒山,这个曾在装修界靠精细活立足的汉子,此刻正用建筑图纸的严谨丈量茶垄间距,“我算过,每亩茶园的效益是水稻的7倍。”他蹲在刚挖好的种植槽前,把腐殖土捻碎在掌心,“要让每株茶苗都住上‘精装房’。”

关掉年入百万元的装饰公司那天,张加川把48万元积蓄换成了茶苗和有机肥。不懂种植,张加川就虚心地向有茶叶栽培技术的老茶农请教,请他们到茶园指导栽植、布局,传授茶叶种植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不懂茶叶,他就带上自己做的茶叶,到全国各地请茶叶专家鉴评指导,请他们讲解茶叶的特质、特性,跟他们学习制茶技艺。

2000年春,当张加川揣着首批试采的茶叶挤上绿皮火车去杭州时,茶罐里的茶样还带着手工炒制的锅气。中茶所专家拿起专用评茶杯的瞬间,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盖过了评茶杯盖的碰撞声——“高品质名优茶”的结论和通过有机茶认证的结果,让这个门外汉在西湖边哭出了声。他把妻子朱金玉的名字嵌进茶名,“川玉”二字从此刻进北纬30°的茶史。

如今,当多数茶农还在依赖化肥时,他已用25年连续有机认证,在行业里树起了“不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招牌。张加川手中的锄头劈开的,不仅是荒山,更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路径。

2006年获第六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9年获评湖北十大有机名茶、2012年获评湖北十大特色名茶……二十多年来,“汀泗川玉”有机茶品牌,渐渐成为享誉荆楚、名扬全国的金字招牌。公司生产的川玉系列有机茶远销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潜心创新研发,终成虫害防治专家

有机茶对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要求极为苛刻,杜绝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和农药。2002年,张加川贷款扩建了400亩茶园,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虫害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月光把茶园剪成黑白剪影,张加川打着手电筒在茶垄间穿行,裤腿上沾满露水和虫虱。2004年,席卷400亩新茶园的尺蠖虫害,让人工捉虫的成本飙升至每亩800元。他蹲在受害的茶树前,看见叶片被啃噬得像蕾丝花边,“比装修时遇到烂尾工程还难受”。凌晨3点的茶厂仓库里,他把采来的辣蓼、稻草灰、油茶籽饼等天然杀虫原料堆成小山,玻璃罐里的虫虱在不同草药汁液中挣扎,显微镜载玻片上映射着他眼里熬红的血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易其方的第1368次试验,当草药合剂滴入培养皿时,蚜虫群出现了预期中的麻痹反应。2011年,张加川如愿拿到国家专利证书。如今这款植物源、不具毒性的杀虫剂不仅获得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更被列入国家“两减”项目——在川玉基地的生物防治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用这套技术,培育着以虫治虫的“益虫军团”。

“茶皂素”的专利墙旁,挂着张加川手绘的《茶园生物防治图谱》。这位研究草药防虫曾不被看好的茶农,如今成了湖北省有机茶病虫害防治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当他在全国茶产业论坛上展示“以草控草、以虫治虫”的生态链模型时,台下坐着的高校教授们才明白:这个半路出家的茶匠,早已用实践写出了一本鲜活的农业科技书。

除了虫害防治,张加川还在茶园栽培模式上不断创新。他自创的“茶林间作”生态栽培模式,让茶园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细看是花园。这种模式通过桂花树的半遮阳作用,避免了茶叶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茶叶品质,成为湖北省主推农业技术之一。

80块川玉奖牌,铺就产业惠民之路

2024年秋,湖北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张加川与张中熠俯身观察桂花与茶叶的细胞融合状态。电子显微镜下,桂花精油微囊正被茶叶细胞壁包裹,“要让桂花香像DNA一样嵌进茶叶里。”父亲用镊子指着图谱,儿子快速记录着数据。在远山上的试验田里,“茶林间作”模式下的桂花树正飘落金黄,与翠绿的茶芽形成天然拼贴画——这幅由父子俩共同构思的生态画卷,已申请了“桂花食味茶、桂花清心茶、桂花九宝茶”制备工艺的国家专利。

汀泗川玉桂花茶系列产品是公司花了十年时间联合省市专家开发的一款药食同源茶,去年还获得第九届亚太茶茗大奖绿茶组特别金奖和再加工茶组金奖。“它含有茶多酚、维生素、黄酮、多糖、皂苷、咖啡因、毛蕊花糖苷等丰富的营养,可以排毒养颜、调理肠胃,对于肠胃不好的消费者来说,有非常好的调理效果。”张加川介绍,桂花食味茶还有降血压、降血脂、畅通人体血管的功能。

“让咸宁桂花茶成为中国第七茶类”,这是张加川的梦想,也是张中熠未来的奋斗目标。

公司的荣誉墙上,“湖北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奖章与“亚太茶茗特别金奖”奖杯相映生辉。从1998年的48万元起步,到如今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省级龙头企业,川玉的80块奖牌里,藏着从手工炒茶到智能控温的技术跨越,更藏着从“夫妻店”到“产学研”的不懈努力。

为了将茶做到极致,张加川在培育茶树良种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经过十多年的尝试,他成功培育出川玉1号、川玉花叼、川玉青叼、川玉金叼四个优质茶树良种。其中,川玉花叼制成的茶叶带有淡淡花香,是高档绿茶;川玉青叼则是叶果兼用型良种,经济效益显著。当他把毕生钻研的“川玉系列”良种育苗技术传授给周边茶农时,当他和张中熠用科技让传统茶焕发新生时,这片茶园早已超越了个体创业的范畴。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科普示范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园”……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张加川用一个个荣誉和一缕缕的茶香勾画出的,是一条从技术创新到产业惠民的完整路径。

(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李晓惠 陈慧君 阮玉洁)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把崇阳当故乡 用仁心暖民心 —— 记武汉协和医院青年博士刘与进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