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云端点灯人 —— 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咸宁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输电检修班班长李凡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30 09:28

“背着工具包25年如一日跋涉在崇山峻岭间,守护着万家灯火,这是一条属于光明使者的‘长征路’……”7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爱我咸宁·共建家乡”咸宁好人进企业宣讲实践活动中,“云端点灯人”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每一位听众。

这位“云端点灯人”,就是国网咸宁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输电检修班班长李凡。他是咸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咸宁好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特级技师,他还带领班组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25年光阴中,他用热爱与坚守在巍巍铁塔与纵横银线间,刻下了一段铁塔下的“先锋轨迹”。

爬塔25年,成为全省首批特级技师

2001年,19岁的退伍军人李凡,进入咸宁电力公司上班。那年夏天,他背着军用背包站在咸宁110千伏广文线施工现场,看着20米高的铁塔直犯怵。“当时师傅倪春生拍着我肩膀鼓励我,‘当兵的还怕高?’我咬咬牙,跟着他第一次爬上了铁塔。”李凡至今记得,那天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滴进铁塔的螺栓里,在阳光下闪着光。

这是李凡电力生涯的起点。三个月里,他跟着师傅住在简易工棚,早晨5点30分起床磨工具,晚上在煤油灯下记笔记。别人休息时,他拿着导线连接器反复练习压接,手上的水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直到能闭着眼完成整套动作。“师傅说,输电工的手艺不在纸上,在手上。”李凡的笔记本里,至今夹着当年磨坏的第一副手套。

2002年的220千伏汪茶线建设,成了李凡的“进阶之战”。30公里线路穿越深山,材料全靠人背马驮,有次运送铁塔角钢,他和3名工友在泥泞山路上艰难跋涉了两小时,肩上的血痕印透了工作服。“那天晚上,老班长给我们讲上世纪60年代电力工人架线的故事,说‘银线是血管,铁塔是骨架,咱们是电网的筋骨’。”这句话,李凡记了20多年。

9个月的风餐露宿,让青涩的新兵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李凡爬塔的速度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组装铁塔零件的时间从20分钟压缩到3分钟。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在艰苦中找办法——他把“分段组装法”改良成“流水作业法”,让铁塔组立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7年,李凡通过选拔成为咸宁首批带电作业人员。第一次带电操作时,35千伏的电压在绝缘手套外滋滋作响,他的手心里全是汗。“但想到能让老百姓不停电,就稳住了。”截至目前,他参与了带电作业百余次,如今的他,是咸宁输电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

从班员到班长,从初级工到湖北省首批特级技师,李凡渐渐在大山里“扎了根”。

创新在云端,拿下全国电力行业特等奖

自从踏入输电线路工区,李凡很快便清醒认识到,作为一名从部队复员的退伍兵,与身边的大学生相比,理论知识匮乏、业务基础薄弱、底子差,想要干得更好,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于是,一路走来,李凡从未放弃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白天工作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施工经验,晚上熬夜到凌晨翻阅专业书籍,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他始终坚信勤能补拙,每一份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坚持都会有所收获。

25年间,67条线路、1200多公里、4100多基杆塔、数以万计的设备——这些数字背后,他用脚步丈量出咸宁电网的“生命线”,用匠心架起了咸宁电网的“铁塔架”,用双手在云端写下“工匠宣言”。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平凡淬炼成非凡。

2018年,李凡接到一份“艰巨的任务”:代表咸宁参加全省高压电缆附件安装竞赛。面对“零基础、零经验、零团队”的三重困境,这个不服输的汉子带着队员开启了疯狂特训——白天泡训练场,晚上啃专业书,50天把看过的理论书堆成了半人高的“阶梯”。最后,他带领团队从“门外汉”逆袭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正是这种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让李凡在创新路上不断突破。他带领团队扎根一线,从杆塔上找灵感,在山沟里搞研发——“新型杆塔接地软铜线伸缩装置”让输电线路停电检修效率提升70%;“更换合成绝缘子串专用软梯”拿下全国电力行业特等奖。15项专利、30篇论文,这些诞生在崇山峻岭间的成果,正是他对“创新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2024年,咸宁市电力产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在国网咸宁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揭牌。作为工作室领衔人,李凡牵头完成联盟首期交流活动,为我市电力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工人先锋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匠心

今年7月15日,在近40℃的高温炙烤下,李凡带领入职五年的青年员工连续奋战3小时,以等电位带电作业方式成功消除220千伏线路缺陷,将超100℃的线夹温度降至40℃左右,确保市民在用电高峰期间清凉度夏……

从创新工坊到抢险现场,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李凡守护光明的初心,是李凡和同事们相互成就的传承。

2021年元旦的九宫山抢修,是检验这个“先锋班组”的试金石。当李凡带着12名队员在暴雪中奋战时,发生了感人的一幕:班组中“00后”徒弟冻得手指发僵,老班长把自己的暖手宝塞给他;老师傅安全带卡扣冻住了,几个年轻队员轮流用体温焐化。“那天我突然明白,先锋号的真正意义,不是技术多牛,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李凡说。这种凝聚力,在一次次抢险中变得愈发强大。

2011年夏天,通城洪水冲倒了110千伏塘通线杆塔。李凡带着班组跳进齐腰深的洪水,有人脚被石头划破,仍咬着牙坚持;有人被树枝挂住衣服,扯开继续干。连续10小时的抢修,让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但当合闸送电的那一刻,看着远处村庄亮起的灯火,没人喊累。“有个老乡举着手机拍我们,说‘你们是光明的使者’。”李凡说,那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认可。

从事线路工作二十余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最让李凡自豪的是身后的团队:9个徒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1人走上管理岗,4人当上班组长,4人成为技术骨干。如今,他所在的输电检修班也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这,就是李凡和他的班组给出的答案——先锋的力量,不在奖杯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不在口号里,而在并肩作战的默契里;不在荣誉里,而在代代相传的精神里。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匠心守护光明,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让“工人先锋号”的旗帜在铁塔间高高飘扬。(咸宁日报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陈慧君 阮玉洁 刘芳)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十年步履不停 守护保护区一草一木 ——记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刘炳生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