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通城县政府老广场的花坛旁边,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总能见到3辆挂“皖”字牌照的大篷车在那儿一字儿排开。
“无漏不防,无缝不补”的车身广告告诉人们,这是一支“防漏大篷车”车队。
4日傍晚,记者走近这支“大篷车队”,感受他们的“夜生活”。
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正在临时搭建起来的灶台上忙碌着,几位中年大哥大嫂,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位三十来岁的大姐正在给两位小朋友补习课文《印度王公的大米》,一位年纪较大的大伯,正拿着笤帚在大篷车周边打扫卫生……
记者上前和扫地的大伯聊天,得知这支“大篷车队”来自安徽六安,大伯名叫樊海,是车队的领头人,常年带着家人出门闯市场。这次已是第5次来通城了。
讲到出门在外,宿营露天的安全问题时,樊海说,江湖手艺人,质量第一,诚信为本,和气生平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本着诚信补漏的原则,他们在完成承接的“防漏工程”后,临走时都会给客户留下手机号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客户一个电话,他们都会很快赶来处理。“其实这样并不吃亏,这些老客户还会因此成为我们的活广告呢。”樊海说,由于讲诚信重质量,老客户经常会他们介绍新客户。这是他们生存的资本,也是他们常来通城的原因。
樊海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把小孩带在身边,是因为担心放在家里不利于成长健康,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随军”,每天工闲时除了按课本教孩子文化课外,还坚持让孩子们练书法,学绘画,走象棋,玩游戏。
“孩子们平时学习都很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前几名哩。”樊海说,他们出门前都为孩子们在老家学校注册了学籍,每到期末都会送孩子回去参加期末考试。他表示,最担心的是到了初中就教不了了,到时候只有让孩子的妈妈留守家乡照料孩子了。(特约记者 王铄晖)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