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长江中游“最大史前古城”水系显示 5000年前先民 防汛抗旱有高招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4-07-23 15:48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熊文婷 胡擎宇

1954年,一个水利工程的掘进,意外揭开天门石家河遗址的神秘面纱。70年来,一项项重大考古成果的发现,拂去沉睡数千年的古城浮尘。

考古研究表明,石家河遗址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长江中游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中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遗址。

“5900年至5000年前的谭家岭古城,面积26万平方米,是当时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距今5000年至4200年,120多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仍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认为,石家河遗址的变迁更迭,持续见证了长江中游的文明进程,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重大。

三座古城见证兴盛衰落

盛夏时节,走进石家河遗址,耸立的土城墙依然可见,红土陶杯遗存铺满一地。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登上石家河古城的西城垣,虽然亲眼感受曾经的恢宏气势,却依然难以想象,这道横亘在稻田与树林之间的长埂,竟是历经了5000年风雨的古垣。

“石家河古城的发现,是石家河遗址考古的一个飞跃。”石家河遗址管理处副主任徐同斌介绍,石家河已确认遗址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4平方公里。

史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一大标志。石家河一带先后修筑了龙嘴—谭家岭—石家河三座古城,而石家河古城代表了聚落发展的顶峰。

龙嘴古城位于石家河古城东南6公里处,城垣底宽约17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始建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是我国最早的两座城池之一。

距今5500年左右,龙嘴古城废弃,谭家岭古城兴起。谭家岭古城位于石家河古城的中心,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是同时期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址。

大约距今4900至4800年,在谭家岭古城的外围,规模更大的石家河古城拔地而起。它的城垣内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城壕内面积则达180万平方米。当时,这一地区人口规模达3万左右,城内分布有生产区、生活区、墓葬区、祭祀区等,是史前全国五大都邑性城址之一。

徐同斌介绍,去年2月,考古人员首次发现属于石家河古城组成部分的外郭,最新确认的古城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面积接近5个故宫大小。

远古先民防汛抗旱有高招

考古研究表明,石家河古城居高而建,南北相连,3条水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可用来防洪蓄水、灌溉农田。

方勤介绍,石家河古城遗址经过考古发掘,首次确认了进入护城河的外部河流、引入内城的城内河流等水利系统。“复杂水利系统的确认,体现了石家河古城的先民已具备很强的水利治理能力。”

古人对水系的利用,一方面是为了城内生活用水,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利于稻田灌溉、排涝,做到旱涝保收。

石家河古城位于岗地上,地势较高,用水如何解决?考古队探明,从大洪山南麓到石家河古城北部有3条水系,护城河内有2座拦水坝,并初步厘清了其水利系统——引河流进入护城河,外郭城上修建堤坝以缓冲抗洪,城内兴建小型水库蓄水抗旱,引水入内城以满足农业和生活用水。

同时,考古队在西河附近的何家咀一带,发现一大片低洼地,与西城壕水源相互利用,推测这一区域为稻田所在。石家河古城遗址发现大量的水稻相关遗存,能够佐证这里有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

“这些新发现均反映了距今5000年的长江流域先民,有能力对水资源进行管控与利用,进一步深化今人对长江流域古城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认识,充分体现当时长江水利文明的发展高度。”方勤说。

目前,考古队对城墙和古河道进行了测年,下一步将着重分析石家河的古水系和现代水系,进一步还原石家河城址古水系的分布及历史年代。

玉器和陶器背后的文化交流

走进三房湾遗址点,数以万计的残次红陶杯堆积在此,密密麻麻,颇为壮观。与之相伴的,还有陶窑、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遗迹。

徐同斌介绍,红陶杯一般认为是酒器或水器,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的红陶杯,在山东、安徽、河南多个遗址也有发现。检测显示,多地出土的红陶杯,所含微量元素与石家河当地土壤成分一致。可以认为,红陶杯是在石家河当地生产的“大宗商品”,不仅在长江中游畅销,还影响到中原腹地。

除了规模巨大的城址、神秘的祭祀遗址外,石家河出土的精美玉器,更是见证了石家河文化的辉煌。

大量精美玉器的发现,显示这里存在发达的手工业。玉器的神人图案,以及附近荆州汪家屋场玉牙璋的发现,说明该地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夏纪年,逐步融入中原文明的怀抱。

“石家河玉器的獠牙、纵目、大耳朵等造型,其实跟三星堆玉面人很接近,所包含的内涵和三星堆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方勤认为,石家河玉器应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当石家河玉器出现后,很多人猜测玉器原料来自何方?考古队检测发现,本地没有出产过高品质的玉料,倾向于认为玉料可能来自西部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未间断的密码是什么?就是交流。”方勤说,石家河遗址就是一个进入了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时代,永远不要低估古人的交流、交融的能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省政协常委王兆民: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全过程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