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
“一方田、两代人”的故事越来越多,
其中“二代们”更爱冒险,
上一辈普遍保守。
然而安陆市这对“种粮父女兵”却对调了角色,
老爸是奋进的“老把式”,
女儿是求稳的“新农人”。
在这个故事里,
60后的闯劲从何而来?
90后的谨慎又因何而生?
一起去农富家庭农场瞧瞧看。
在聂嫚的回忆中,有一幅“春耕图”难以褪色,那关乎她返乡种粮的初衷,也持续为她探索农业转型注入着动力。
“那还是看天育秧的时代。谷子撒进100多亩地里,催苗时它们就浮在了水面上,只见鸟儿一哄而上争抢谷子。那是鸟儿最激动的时刻,也是我和我爸最绝望的时刻。我们只能坐在田边去网上找各种驱鸟的工具,最后我们买了很多彩带绑在竹竿上插在田里,依靠彩带随风作响的声音驱赶鸟群。”聂嫚用一个字总结了这个画面,难。
1992年出生的聂嫚是“粮二代”,她的父亲聂运付是个种了二十多年粮食的“老把式”。三月中旬,父女俩共同经营的农富家庭农场进入每年最关键的“育秧季”。如今,这幅经过迭代的“春耕图”已是科技范儿十足。
正在农场务工的聂文国是聂寨村5组村民,他说以前一个多月才能育好的秧苗现在20天就能“出炉”。
正在育秧大棚里指导农户操作的聂运付意气风发,他的面前是一台4米长的育秧机器,经过上盘、铺土、播种、覆土等工序,秧盘成品在流水线上迅速完成。解锁“工厂化育秧”新模式,轻松实现单日五千盘高产,而且出苗率达95%,目前农场已接到近五千亩田的育秧订单。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老聂今年换了再生稻新品种,能让农户们种出更高的效益。“再生稻一百斤能卖一百六十多元,普通稻谷只能卖一百二十来块,农户种再生稻每亩地能增收30%。我们每年都在关注高产质优的新品种,今年再生稻品种也是我们根据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上新的,产量更高、收效更好。”
观察农富家庭农场的发展曲线,会发现一个重大拐点出现在2021年。那一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聂嫚正式回到家乡帮父亲种粮。从“会种”到“慧种”,从管理700亩到托管5000亩,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在聂嫚的助力之下,农富家庭农场切换“开挂模式”,聂家父女踏上带农共富新“稻”路。
“在我返乡以前,700亩是我爸种粮的一个瓶颈,这个规模已经让他分身乏术,所以我才想着回来帮他减负。”聂嫚说父亲一直是个“农机控”,追求新款装备,被淘汰的老款就成了闲置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能为那些没能力购置农机的散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了,两全其美。后来我们又联合镇上四个农场抱团发展,目前总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12台现代化农机设备。”
种粮多年,聂运付太懂小农户的苦:土地规模小且分散,投入产出比低,还不如打工赚钱多,种粮积极性自然降低。父女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初衷是从当地小农户需求出发的,既能有效帮助大家降本增效,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
“每个环节的服务,在一个村可以一次性完成,规模化作业收取农户的费用就更低,目前总服务面积有五六千亩。”据聂嫚介绍,通过为9个村、50多户村民提供育、耕、种、防、收全链条托管服务,农场帮小农户每亩产量提高25%,成本节省150元。如今,随着好品种、新农机扎根沃野,农户种粮热情高涨,连片稻田生机盎然。
聂寨村党支部书记聂运华说,农场还带动了村里十几户村民就业,日薪两百元的稳定收入令务工村民感到心满意足。
受女儿的启发和影响,这两年聂运付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盘活土地也有了更多向往。围绕一亩稻田的新功能、新玩法,一些新点子在他脑海中萌生。
“昨天还在跟我闺女商量,利用稻田附近的水塘搞垂钓、农家乐。另外,今年还想给城市客户提供稻田认种的高端定制服务,他们想吃啥品种我就种啥品种,还可以自己到田里来插秧、收割,体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
如今,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更加丰富,父女俩带农共富的底气越来越足,聂运付的干劲也越来越大。聂嫚笑着说,父亲想法多、敢尝新,现在她反倒更“保守”了。近年来,通过在“头雁培训班”“耕耘者计划”中的学习,她不断自我警醒“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丰产的前提是稳产”。为了求稳,她有时会劝父亲“悠着点”,然而今年年初当老聂提出要做粮食品牌化打造时,小聂二话不说,就行动起来。
“品牌名字已经想好了,叫‘禾归’,‘禾’代表所有农作物,‘归’有两层涵义,它既代表我和父亲返乡种粮的选择,也蕴含着我和爸爸之间的这种传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年度粮食总产量目标,但更突出了“稳产丰产”。收到国家释放的新信号,今年父女俩决定推进工厂化育秧,发展“一棚多收”,向设施农业要产能。
“今年要再建四座联动大棚,提升农场育秧的服务能力。育秧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大棚种蔬菜、瓜果,给我们的品牌丰富产品品类。等我们产品线稳住以后,下一步就可以尝试电商业务,帮助周边农户生产的花生、红薯、土蜂蜜等农特产品一起走出去。”
“地里种满粮,心里就不慌”,过去聂嫚很难理解聂运付对种粮的执念。返乡五年,与父亲并肩开辟新“稻”路的经历使聂嫚逐渐领悟粮食安全为何是国之大事。守好国家“粮袋子”、拎稳百姓“油瓶子”,传承父辈的担当,她以此为荣,更以此为志。
“现在看到谁家地荒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把它种起来。确实不能让别人随随便便把你饭碗砸了,端稳中国饭碗,人人有责。目前大豆、油菜籽还需要进口,了解这些国情后,更觉得冬闲田无论如何都得再种一季油菜。只要我们各自都努把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油料产品也可以像水稻一样让人安心。”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鄂州:温情“方程式” 解锁基层治理千千结
下一篇:
永远的“武汉之约”
咸宁网讯通讯员夏晖、樊瑞报道:咸安区作为湖北省47个产粮重点县之一,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的同时,通过早谋...
咸宁网讯通讯员伍文俊、徐剑报道:为帮助农民搞好春耕农业生产,通山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地膜春玉米作为春耕生产的第一仗来谋划...
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昌炉、特约记者李星报道:“根据我站近期调查结果,结合当前的气候条件和水稻生育状况综合...
8月17日,咸安区汀泗桥镇俊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操作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抢收再生稻。同时,全区30多台套稻谷烘干机械全力投入...
金秋时节,稻穗飘香。9月28日,记者在南林桥镇湄溪村再生稻示范片区看到, 300亩再生稻长势喜人,秋风拂过,金灿灿的稻子“笑...
截止目前,我们共投入了两万多台设备,累计灌溉超过了三十万亩,为通山抗旱保丰收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卫星介绍说,再生稻的育苗、插秧,他积累了几年经验,也会经常跟种植大户交流,技术方面日渐成熟,为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
五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陈谷村在确保双季稻面积稳定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再生水稻规模化...
据介绍,接下来,市科技特派员粮油团队将深入赤壁、嘉鱼、通山等地,指导农户科学开展再生稻播种及育秧工作,并对秧田管理进...
“合作社注册了隽农再生稻品牌,产品销往省内及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未来将继续优选优种水稻品种,打造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