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一对种粮父女兵的“禾归”路

来源:诗画安陆 时间:2025-03-31 14:25

这几年,

“一方田、两代人”的故事越来越多,

其中“二代们”更爱冒险,

上一辈普遍保守。

然而安陆市这对“种粮父女兵”却对调了角色,

老爸是奋进的“老把式”,

女儿是求稳的“新农人”。

在这个故事里,

60后的闯劲从何而来?

90后的谨慎又因何而生?

一起去农富家庭农场瞧瞧看。

在聂嫚的回忆中,有一幅“春耕图”难以褪色,那关乎她返乡种粮的初衷,也持续为她探索农业转型注入着动力。

“那还是看天育秧的时代。谷子撒进100多亩地里,催苗时它们就浮在了水面上,只见鸟儿一哄而上争抢谷子。那是鸟儿最激动的时刻,也是我和我爸最绝望的时刻。我们只能坐在田边去网上找各种驱鸟的工具,最后我们买了很多彩带绑在竹竿上插在田里,依靠彩带随风作响的声音驱赶鸟群。”聂嫚用一个字总结了这个画面,难。

1992年出生的聂嫚是“粮二代”,她的父亲聂运付是个种了二十多年粮食的“老把式”。三月中旬,父女俩共同经营的农富家庭农场进入每年最关键的“育秧季”。如今,这幅经过迭代的“春耕图”已是科技范儿十足。

“现在育秧是流水线作业了,每一盘秧苗的品质都很统一,又快又好!”

正在农场务工的聂文国是聂寨村5组村民,他说以前一个多月才能育好的秧苗现在20天就能“出炉”。

正在育秧大棚里指导农户操作的聂运付意气风发,他的面前是一台4米长的育秧机器,经过上盘、铺土、播种、覆土等工序,秧盘成品在流水线上迅速完成。解锁“工厂化育秧”新模式,轻松实现单日五千盘高产,而且出苗率达95%,目前农场已接到近五千亩田的育秧订单。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老聂今年换了再生稻新品种,能让农户们种出更高的效益。“再生稻一百斤能卖一百六十多元,普通稻谷只能卖一百二十来块,农户种再生稻每亩地能增收30%。我们每年都在关注高产质优的新品种,今年再生稻品种也是我们根据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上新的,产量更高、收效更好。”

观察农富家庭农场的发展曲线,会发现一个重大拐点出现在2021年。那一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聂嫚正式回到家乡帮父亲种粮。从“会种”到“慧种”,从管理700亩到托管5000亩,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在聂嫚的助力之下,农富家庭农场切换“开挂模式”,聂家父女踏上带农共富新“稻”路。

“在我返乡以前,700亩是我爸种粮的一个瓶颈,这个规模已经让他分身乏术,所以我才想着回来帮他减负。”聂嫚说父亲一直是个“农机控”,追求新款装备,被淘汰的老款就成了闲置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能为那些没能力购置农机的散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了,两全其美。后来我们又联合镇上四个农场抱团发展,目前总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12台现代化农机设备。”

种粮多年,聂运付太懂小农户的苦:土地规模小且分散,投入产出比低,还不如打工赚钱多,种粮积极性自然降低。父女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初衷是从当地小农户需求出发的,既能有效帮助大家降本增效,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

“每个环节的服务,在一个村可以一次性完成,规模化作业收取农户的费用就更低,目前总服务面积有五六千亩。”据聂嫚介绍,通过为9个村、50多户村民提供育、耕、种、防、收全链条托管服务,农场帮小农户每亩产量提高25%,成本节省150元。如今,随着好品种、新农机扎根沃野,农户种粮热情高涨,连片稻田生机盎然。

“我们村几乎没有抛荒的土地,全靠他们这样的大户带动,农民种粮食心里更踏实了。”

聂寨村党支部书记聂运华说,农场还带动了村里十几户村民就业,日薪两百元的稳定收入令务工村民感到心满意足。

受女儿的启发和影响,这两年聂运付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盘活土地也有了更多向往。围绕一亩稻田的新功能、新玩法,一些新点子在他脑海中萌生。

“昨天还在跟我闺女商量,利用稻田附近的水塘搞垂钓、农家乐。另外,今年还想给城市客户提供稻田认种的高端定制服务,他们想吃啥品种我就种啥品种,还可以自己到田里来插秧、收割,体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

如今,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更加丰富,父女俩带农共富的底气越来越足,聂运付的干劲也越来越大。聂嫚笑着说,父亲想法多、敢尝新,现在她反倒更“保守”了。近年来,通过在“头雁培训班”“耕耘者计划”中的学习,她不断自我警醒“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丰产的前提是稳产”。为了求稳,她有时会劝父亲“悠着点”,然而今年年初当老聂提出要做粮食品牌化打造时,小聂二话不说,就行动起来。

“品牌名字已经想好了,叫‘禾归’,‘禾’代表所有农作物,‘归’有两层涵义,它既代表我和父亲返乡种粮的选择,也蕴含着我和爸爸之间的这种传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年度粮食总产量目标,但更突出了“稳产丰产”。收到国家释放的新信号,今年父女俩决定推进工厂化育秧,发展“一棚多收”,向设施农业要产能。

“今年要再建四座联动大棚,提升农场育秧的服务能力。育秧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大棚种蔬菜、瓜果,给我们的品牌丰富产品品类。等我们产品线稳住以后,下一步就可以尝试电商业务,帮助周边农户生产的花生、红薯、土蜂蜜等农特产品一起走出去。”

“地里种满粮,心里就不慌”,过去聂嫚很难理解聂运付对种粮的执念。返乡五年,与父亲并肩开辟新“稻”路的经历使聂嫚逐渐领悟粮食安全为何是国之大事。守好国家“粮袋子”、拎稳百姓“油瓶子”,传承父辈的担当,她以此为荣,更以此为志。

“现在看到谁家地荒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把它种起来。确实不能让别人随随便便把你饭碗砸了,端稳中国饭碗,人人有责。目前大豆、油菜籽还需要进口,了解这些国情后,更觉得冬闲田无论如何都得再种一季油菜。只要我们各自都努把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油料产品也可以像水稻一样让人安心。”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鄂州:温情“方程式” 解锁基层治理千千结
下一篇: 永远的“武汉之约”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