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湖北鄂州:温情“方程式” 解锁基层治理千千结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时间:2025-03-31 15:17

新华网武汉3月31日电(秦雨萱)柔性调解的专业力量、网格联动的治理理念、志愿网络的温情触角,湖北省鄂州市正以“方程式”般的精准组合,解决千头万绪的民生难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适配不同类型“密钥”,激活善治潜能,解锁基层治理“千千结”,让法治与共情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同频共振。

图为鄂州市鄂城区综治中心。陶辉摄 新华网发

平台派单+柔性调解 家事纠纷精准破冰

“调解不是简单‘和稀泥’,而是找准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在鄂州市鄂城区综治中心家事调解室,金牌调解员万桂兰的这句话,道出了化解家庭矛盾的真谛。

图为鄂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员万桂兰分享调解心得。陶辉摄 新华网发

24岁的黄女士因婆媳矛盾与丈夫争执不休,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起诉离婚。调解员万桂兰和同事程玲接到综治中心的“派单”后,多次沟通把脉,找到症结所在。她们采取“背对背”倾听、“面对面”疏导策略,情理结合,经过六轮调解,最终成功破冰。

“以前只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现在才明白,退一步是给爱留条路。”黄女士撤诉时感慨道。

这样的智慧调解绝非偶然。在隔壁的“581”矛盾调解工作室,66岁的秦敏芳刚刚通过视频调解,成功化解一起4.2万元民间借贷纠纷。

“4.2万元欠款分三期追回,关键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秦敏芳是位从业四十载的“荆楚最美调解员”,他坚守着“把矛盾化解在诉前”的信念,运用独创"五心八法一闭环"工作体系,调解成功率超过96%,涉案金额超亿元。

鄂城区综治中心通过“集中受理-分流转办-多元调解-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将智能派单的精准对接与柔性调解的情理交融相结合,既避免了部门推诿和程序拖延,又以法理情兼顾的调解方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显著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网格排查+部门联动 邻里积怨溯源清淤

“医疗费分摊僵局,竟被三百年前的故事破了。”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社会事务和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龚建斌,讲述着现代版“六尺巷”故事。

2024年底,村民余立(化名)与余西(化名)因菜园归属爆发冲突,导致余立母亲意外受伤,2万元医疗费成了邻里关系的"试金石"。

网格员王成凤在日常入户走访时发现这一矛盾,及时联系龚建斌寻求调解帮助,经过实地走访了解情况,龚建斌联合司法所、驻村律师介入调解。

龚建斌既依据《民法典》第1165条明确侵权责任,又以“六尺巷”典故叩击人心:“张英当年让出三尺地,换来了流芳百世的美谈。”经春节前后五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

“法律是底线,人情是润滑剂。用文化浸润人心,往往能打破‘死结’。”龚建斌说,这种"法理搭台、文化唱戏"的智慧已深入渗透到梁子湖区基层治理中。

图为东沟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基层治理成果。陶辉摄 新华网发

东沟镇党委书记郑伟介绍,近年来,梁子湖区东沟镇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目标,积极探索“网格+警格”“网格+调解”“网格+法治”基层治理新模式,逐步形成多元融合、精准发力的“网格+”工作格局,以网格化管理“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志愿网络+多元共治 民生难题一站纾解

“有事有烦恼,随时找巧巧。”在梁子湖区茅圻村,这句印着网格员余巧电话的红色标语,成为村里留守老人的“定心丸”。

图为余巧介绍巧巧工作室志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陶辉摄 新华网发

“我们平时帮村民解决了不少生活小事,村民们把我们当亲人一样,所以在调解矛盾时,他们也愿意听我们劝。” 谈及为何村民这样信任她,余巧道出了心里话。

余巧的行动在服务群众中得到肯定,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

6年前成立的“巧巧工作室”,如今已发展成覆盖梁子湖区87个村的志愿网络,累计代办事务3000余件,化解纠纷427起。

工作室的“百宝墙”上挂着功能牌:水电维修钟师傅、法律顾问庞律师、矛盾调解徐师傅......每个名字背后,都是精准对接的服务力量。

2023年6月,当钟爹爹带着被拖欠的工资单求助时,余巧通过“巧法心桥”机制联动司法机关,不到半个月就为老人们追回工钱。这种"服务中排查、跑腿中预警"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琐事不出门,小事不出村”,使茅圻村成为矛盾化解示范村。

据悉,近年来,鄂州市以“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为牵引,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市、区、乡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中关村论坛上的湖北之光
下一篇: 一对种粮父女兵的“禾归”路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