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湖北宜都:智能产线为茶产业赋能

来源:长江云 时间:2025-05-08 17:07

正值春茶采收加工季,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樟桂岭村的茶叶加工车间内,两条30米长的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从杀青、揉捻到干燥,144台智能设备通过物联网系统协同作业,将鲜叶转化为高品质干茶。这一幕,正是茶叶加工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生动缩影。

在传统茶叶加工车间,工人需时刻关注温度、时长等参数,凭借经验把控茶叶品质。然而,智能化生产线不仅实现了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更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樟桂岭村的嘉安茶业初制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工人将鲜叶送入自动化上料口,智能分拣系统随即对鲜叶进行精准“体检”,通过皮带上送至杀青机内。

“过去,茶叶加工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品质波动较大。现在,通过这套自动化设备,我们可以实现恒温杀青、精准揉捻,最大限度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嘉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文振介绍,智能化改造不仅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标准化程度,更推动了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有了这套价值360万元的数字化智能生产设备,仅需2名工人,每天2小时就能将1万斤鲜叶加工成2000斤干茶。等到夏茶生产高峰期,预计每天能加工2万斤干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人工成本降低了一半,产量提高了一倍。”程文振算了一笔账。

为保障嘉安茶业生产需求,宜都市王家畈镇政府还投入7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供电部门架设专用线路,让“一片叶子”的科技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更实现了产业生态的优化。以春茶加工为例,传统生产方式下,日处理鲜叶能力有限,且人工成本高昂。而现在,智能化生产线日处理鲜叶能力可达10吨,年产量可达600吨。

更令人欣喜的是,智能化生产线还具备柔性生产能力。通过灵活调整生产参数,同一条产线既能生产传统绿茶,又能定制新式茶饮茶底,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这种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为茶企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与农业融合是我们持续探索的方向。”宜都市王家畈镇党委副书记李宏谋表示,智能化改造不仅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更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席卷,茶叶加工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经验加工到精准控制,科技赋能正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云上宜都通讯员 关春玉 王文强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枝江:社会化服务破解水产业“小、散、杂”难题
下一篇: 醉美神农,匠“新”发展!神农架第二届网络作品大赛启幕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