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盛夏七月,武汉碧空如洗。从高空望向江城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浪。
在中国光谷,人形机器人精准模仿训练师的动作,宛如“孪生兄弟”;
在中国车谷,岚图整车工厂里,每118秒便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在中国星谷,卫星产业园中,机器人臂有序地拼装卫星零部件;
在中国网谷,数据安全中心,每秒拦截百万次网络攻击;
在中国药谷,禾元生物无菌车间里,“稻米造血”设备正在调试。
从东到西,自北向南,光谷、车谷、星谷、网谷、药谷“五谷”并起,串联起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经纬。
这是武汉争当科技自立自强先锋城市的战略布局,也是湖北挺起中部崛起脊梁的强劲引擎。
一谷引千链,“光芯屏端网”引领未来
以科技创新为城市气质的光谷,去年GDP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7.1%。一批硬核成果持续涌现:九峰山实验室引来超50家化合物半导体企业、3万创新人才;全省人形机器人整机供应企业中,光谷占七成以上。
“光谷有‘听劝型’管理,是创业者的沃土。”28岁的露游文化创始人徐当满说,“我五次创业选定落地光谷,是因为这里真能给年轻人机会。”
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仅2024年,光谷就斩获6项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级奖项。“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这已成为光谷人的共识。
位于武汉新城光谷片区的华工科技精密激光高端装备制造车间,技术人员在测试载板成品缺陷激光标识设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借新能源蝶变,沌口驶向“世界车谷”
“武汉经开区不再只是‘整车制造基地’,而是汽车科技的试验田。”东风汽车工程院首席专家介绍,“芯片流片、软件交付、AI融合,都在这里实现国产替代。”
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落成不到一年,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太极大模型等成果相继发布。园区首颗车规级国产MCU芯片DF30已完成流片,计划明年量产。
目前,武汉经开区“车能软芯材”产业总量突破8000亿元,高新企业数量3年翻4倍。
武汉经开区,工人在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加紧生产新车。这是本田全球首个基于“智能、绿色、高效”打造的新一代新能源工厂,也是东风本田在武汉建成投产的第4个工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星辰大海,从星谷启航
“快舟火箭已进入‘下饺子’模式。”7月16日,星谷一条条火热的生产线上,一位航天科工集团工程师自豪地说。
去年,“快舟一号”甲火箭创下我国商业卫星最快组网纪录。卫星产业园智能生产线单星周期缩短80%,年产240颗,成为国内第一条“兼容多型”的卫星批产线。
“中国星谷不只驱动武汉向深空发展,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之一。”武汉市新洲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区17平方公里已建成火箭、卫星、遥感、磁电等完整产业链,计划到2028年突破千亿级产业规模。
在武汉中国星谷举行的航天成果主题展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资料图片)
为国铸盾,网安底座在此筑基
在东西湖,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已汇聚企业220余家,武大、华科两所“双一流”高校网安学院先后入驻,众多高校、企业、机构构筑起中国最完整的网络安全生态之一。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坦言:“武汉在网络安全领域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奇安信投资超过10亿,构建‘三中心三基地’,人员超500人,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开始讲授开学第一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大健康产业,迸发强劲生命力
如今,药谷汇聚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集群,2024年武汉相关产业规模达5546亿元,位居中部第一。
药明康德、迈瑞、联影等龙头企业纷纷重仓药谷,加速“稻米造血”“脑机接口三维图谱”等大批前沿创新成果从论文走向产业一线。
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发明的“心肌旋切刀”填补世界空白。“这款设备,代表了武汉‘医工转化’的真实能力。”他表示,药谷深厚的创新土壤,还将让更多原始创新产品“从光谷走向世界”。
五谷协同,打通创新创业堵点
“谷”,在地理上是创新资源的汇聚地,在产业上则是创新成果的集群地。
“五谷”,并非五个单一的产业聚集区,而是一个充满科创活力的“新武汉”。建设“五谷”,是武汉面向国家战略的一次深度进化。
多年来,光谷肩负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园区、项目的建设使命,车谷由燃油车的辉煌转向新能源的璀璨,星谷落子新洲,网谷直面国家数据安全重任,药谷聚焦大健康……每一谷都承担着时代命题,每一次转身都是城市转型向上的生动注脚。
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武汉经开区路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这些‘谷’承担国家任务、技术突破和产业使命,必须协同发展,而非单打独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说,“五谷,是在国家重大任务下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构建“五谷协同”新格局,“双谷互动”“多谷协同”的创新协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共建芯片实验室,光谷人形机器人赋能车谷制造,星谷高精度北斗芯片反哺网谷加密通讯,药谷的医疗器械则应用了光谷的集成电路。
九峰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试制芯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以“五谷”为平台,武汉不断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的“痛点”“堵点”,形成一条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光谷的九峰山实验室、车谷的未来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生机勃发,持续擦亮产业创新的燧石。
“我们研发的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在九峰山实验室中试验证成功,效率和精度双领先。”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可能还在苦等市场。”
为匹配“五谷”的茁壮成长,武汉加快引进全球人才,光谷“3551计划”重磅升级,车谷“软件人才专项”、药谷“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产业20条”等引才新政叠加发布,让更多年轻人在此创业逐梦,落地生根。
五谷并起,把创新种子撒向荆楚大地
“五谷”牵引下,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已突破万亿规模,五千亿级、千亿级产业竞相奔腾,提速跃迁。
“要把湖北建成中部战略支点,不能只有一谷高峰,要有五谷并起。”武汉大学教授邹薇指出,“‘谷’的生命力在于复制、扩散与协同。”
事实上,在全球城市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浪潮中,武汉以“五谷”为名,不仅种下一座城市崛起的雄心,更向更广阔的荆楚大地播撒着创新的种子。
6月5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次性发布了重磅人才政策和全新人才服务体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沿着光谷向东,武汉已拥抱鄂州、黄石、黄冈,共织“光芯屏端网”创新产业链,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光电器件、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量全国第一。顺着车谷向西,武汉则牵手襄阳、十堰、随州,同筑全国汽车发展高地,商用车和专用车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如同“五谷丰登”的寓意,这座城市正用科技播种希望,用创新收获未来。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数智英雄万松,用一生守一城
下一篇:
一座通达世界的桥梁——写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投运3周年之际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武汉以“五谷丰登”的创新生态,生动诠释了高能级城市进化的核心要义——唯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近日, 2025年度《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发布,武汉名列榜单前列,第四次入选海外影响力年度城市。共同见证“五谷”里...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看,一城、一园、三区,全域矩阵,正携手奔向大健康...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饶敏、吴文谨、特约记者胡剑芳、通讯员陈涵报道:10月25日晚,一场村湾夜话在咸安官埠桥镇渡船村...
2024年,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每年将安排至少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包含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13个细分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特别是在医院、药房以及机器人诊疗方面,加速机器人落地场景...
举杠铃、直膝行走、与人微笑互动、被推倒后迅速站起……2月5日,湖北“新春第一会”上, “劳动者”“荆楚”等10款人形机器人...
除“荆楚一号”外,灏存科技目前正与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人形机器人头部公司展开合作, “湖北智慧”加速闪...
3月20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召开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推进会议。
■嘉宾主持4月10日,第十三届武汉地铁读书节活动在光谷广场环形站厅拉开帷幕,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