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田淑娴:扎根田野践初心 科技兴农惠民生

来源:长江云新闻 时间:2025-07-23 14:34

全国人大代表田淑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返乡,扎根田野近十年,运用所学科技知识,赋能传统农业,探索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书写了新时代新农人的实干担当。

01

7月20日清晨,赤壁市安丰村的稻田里还挂着露水,田淑娴已经握着植保无人机的遥控器站在田埂上。无人机掠过水面,给稻田喷洒上农用制剂。“喷的是EM菌,调水质、促生态,小龙虾刚收完,鸭子马上要下田,稻子也得跟上长。”36岁的田淑娴擦了擦额头的汗,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农人。

这是田淑娴探索出的 “微生物稻虾鸭” 绿色循环生态链:精养小龙虾,鸭子除草、小龙虾“上岸”,再种稻谷实行稻鸭共育。微生物调节水质,形成 “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生态闭环。2017年,这位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硕士放弃杭州高薪工作回乡时,没人想到这个“城里回来的姑娘”能把稻田变成“聚宝盆”。

起初,虾和鸭子生病死亡是常事,但她用专业知识总结经验:通过微生物技术改善水体环境、优化养殖密度,一步步攻克难题。如今,“稻虾鸭” 模式让每亩产值最高达6000多元,是单纯种水稻利润的五六倍。“以前种水稻每亩利润不超过 500 元,现在跟着她干,收入翻了好几番。” 安丰村村民田洪明说。

02

田淑娴的技术,不仅让自己的合作社盈利,更成了周边农户的 “致富密码”。玉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国焱算过一笔账:“用了她的技术,每亩能多赚 3500 元。” 越来越多村民慕名而来,她从不藏私,手把手教大家种养技巧。

为了让技术更“接地气”,她把“向实践学习”融入日常:跑遍省内外十几个合作社调研,划出50亩试验田做标记,记录天气、水温、水体环境等数据,在“稻虾鸭”基础上又探索出 “稻再鸭” 模式——一亩田能产2000斤水稻,比单纯种一季稻多700 斤。

“她的新法子让种田变轻松,收入还高。”田洪明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从一个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跟进,田淑娴用技术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了“致富共同体”。

03

走进田淑娴的农场,稻田边的微生物培养室、实验室格外显眼——这里不仅是田淑娴的“技术根据地”,也是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生的实训基地。“田老师会教我们怎么观察水质,还会讲乡村振兴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实训学生李雯静说,在这里能看到“智慧农业”最生动的样子。

如今,田淑娴的农业“版图”还在扩大:她探索的菌藻共生循环产业年产值突破 600 万元,带动 50 多名村民稳定增收;农田信息化改造持续推进,无人机植保、数据监测成了日常。但她总说:“做得还不够。”接下来,她想在单产提升、地力改善上再下功夫,让生态种养模式更完善,也想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的潜力。

风吹过稻田,稻穗沙沙响。田淑娴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她扎根了近十年的土地。从写字楼到田埂,她用科技串起了 “稻虾鸭”,不仅让土地长出了好收成,更让乡邻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硕士新农人田淑娴回乡创业 稻虾鸭田亩利润翻5倍 田埂上“创”出全国大奖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