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田淑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返乡,扎根田野近十年,运用所学科技知识,赋能传统农业,探索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书写了新时代新农人的实干担当。
01
7月20日清晨,赤壁市安丰村的稻田里还挂着露水,田淑娴已经握着植保无人机的遥控器站在田埂上。无人机掠过水面,给稻田喷洒上农用制剂。“喷的是EM菌,调水质、促生态,小龙虾刚收完,鸭子马上要下田,稻子也得跟上长。”36岁的田淑娴擦了擦额头的汗,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农人。
这是田淑娴探索出的 “微生物稻虾鸭” 绿色循环生态链:精养小龙虾,鸭子除草、小龙虾“上岸”,再种稻谷实行稻鸭共育。微生物调节水质,形成 “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生态闭环。2017年,这位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硕士放弃杭州高薪工作回乡时,没人想到这个“城里回来的姑娘”能把稻田变成“聚宝盆”。
起初,虾和鸭子生病死亡是常事,但她用专业知识总结经验:通过微生物技术改善水体环境、优化养殖密度,一步步攻克难题。如今,“稻虾鸭” 模式让每亩产值最高达6000多元,是单纯种水稻利润的五六倍。“以前种水稻每亩利润不超过 500 元,现在跟着她干,收入翻了好几番。” 安丰村村民田洪明说。
02
田淑娴的技术,不仅让自己的合作社盈利,更成了周边农户的 “致富密码”。玉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国焱算过一笔账:“用了她的技术,每亩能多赚 3500 元。” 越来越多村民慕名而来,她从不藏私,手把手教大家种养技巧。
为了让技术更“接地气”,她把“向实践学习”融入日常:跑遍省内外十几个合作社调研,划出50亩试验田做标记,记录天气、水温、水体环境等数据,在“稻虾鸭”基础上又探索出 “稻再鸭” 模式——一亩田能产2000斤水稻,比单纯种一季稻多700 斤。
“她的新法子让种田变轻松,收入还高。”田洪明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从一个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跟进,田淑娴用技术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了“致富共同体”。
03
走进田淑娴的农场,稻田边的微生物培养室、实验室格外显眼——这里不仅是田淑娴的“技术根据地”,也是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生的实训基地。“田老师会教我们怎么观察水质,还会讲乡村振兴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实训学生李雯静说,在这里能看到“智慧农业”最生动的样子。
如今,田淑娴的农业“版图”还在扩大:她探索的菌藻共生循环产业年产值突破 600 万元,带动 50 多名村民稳定增收;农田信息化改造持续推进,无人机植保、数据监测成了日常。但她总说:“做得还不够。”接下来,她想在单产提升、地力改善上再下功夫,让生态种养模式更完善,也想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的潜力。
风吹过稻田,稻穗沙沙响。田淑娴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她扎根了近十年的土地。从写字楼到田埂,她用科技串起了 “稻虾鸭”,不仅让土地长出了好收成,更让乡邻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硕士新农人田淑娴回乡创业 稻虾鸭田亩利润翻5倍 田埂上“创”出全国大奖
她所在的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也已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等,还建设了50亩微生物稻虾鸭科研示范...
随着空间站的长期运营,围绕微生物的活性物质、基因资源和代谢功能的研究有望迎来一次“大丰收”,这也将为地球上的科学研究...
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9日通报称,在广东丹霞山的红色岩石中,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团队发现了新微生物(...
日前,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表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授予10人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据悉,田淑娴曾获得“全国首届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2022年当选湖北省第...
累计解决技术难题66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7个,为企业培训1127人次,为企业引进人才53人,达成项目协议20个,涉及金额5511万...
“吃着益生菌长大的水稻、龙虾、鸭子销往全国,实行机械化作业,种养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回...
检测项目覆盖黑茶感官、理化、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微量元素、微生物、氨基酸、微生物、茶叶中非法添加等67个参数,覆盖率...
累计解决技术难题66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7个,为企业培训1127人次,为企业引进人才53人,达成项目协议20个,涉及金额5511万...
3月29日,咸宁市城市排水管理处组织咸宁市实验小学112班40余名学生及家长,走进永安污水处理厂,开展“碧水开放日”活动,近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