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海绵城市”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以适当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海绵城市”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公布了16个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2016年,我市也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全市确立10个试点项目
据市住建委城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自2016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并初步确立了10个试点项目,包括东外环道路工程、西南外环污水管网工程、泉都大道一期工程、文笔大道综合管网配套改造工程、梓山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月季观光园等。
目前,这10个试点项目,有的正在施工,有的已经竣工。
在2月17日召开的全市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副市长吴刚强调,要结合全省“海绵城市”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已确定的10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贺胜路、光谷南路地下管廊建设,启动梓山湖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确保2017年完成投资2亿元,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廊体5.1公里。
“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行时
2016年5月3日,位于城区文笔大道和桂花北路两侧的人行道改造工程全部竣工。这是我市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施工的城区第一条渗水式人行道。
该项目全长2550米,宽4.5—10米,总投资1420万元。此前这两条人行道因建设年限久,损坏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出行。
2015年11月,按照安排,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实施了该项目,采用了“海绵城市”理念设计施工我市城区第一条渗水式人行道。人行道垫层和基层分别铺设粗砂石和透水混凝土,面层中线铺设红色渗水混凝土“绿道”,两侧铺设灰色渗水砖。
该项目的竣工,较好地解决了雨水自然下渗问题,提高了城市品位,营造了良好的道路环境。
2016年6月,南外环海绵城市道路示范项目开工,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9月份顺利竣工。
3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外环游客集散中心路段。在路边的绿化带,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铺满了鹅卵石的小水池,水池里蓄满了水。水池旁边的绿地,也不是平整的或者倾斜的,而是凹进去,形成一条沟。
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记者见到的小水池,就是雨水湿地,沟地则是生态植草沟。南外环路侧绿化,运用生态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措施,使雨水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入渗、贮存、净化、排放,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
在南外环通往马桥方向的路段,记者在路边上看到了一个由鹅卵石、水生植物组成的小花园。设计师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黄土,经过改造后成了一个带有渗透设施的雨水花园,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南外环围绕“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核心,考虑雨水渗透及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市政雨水管道压力,缓解城市内涝,减轻水体污染。
记者从市园林局了解到,南外环道路全长2868米,绿地面积7.1万平方米,其中海绵体面积达到了18.8%,海绵体蓄水深度10厘米。南外环道路绿化带,摒弃传统的硬质排水沟,采用植草沟,缓滞水流,增加渗水。
除了南外环之外,太乙大道、规划七路都是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海绵城市道路示范项目的组成部分。
“海绵城市”建设成趋势
市防汛办总工程师刘四清认为,传统城市建设往往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道、泵站等排水,不仅容易出现积水情况,还使水资源白白流失。因此,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市勘察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建华认为,“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理念,表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广场、绿地、道路等建设项目。我市推行的绿色建筑中的屋顶绿化,也是“海绵城市”的一种实际应用。
张建华也表示,该院在小区室外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等建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也在大力推广“海绵城市”理念。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在审批和规划项目时,也将“海绵城市”纳入进去了。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中心花坛换“新装”
下一篇:
3·15来临之际,市工商局发布——2016年全市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