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搞产业还是要比在外务工好得多,不仅生活规律,而且方便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24日,通山县杨芳林乡杨芳林村绿意香菇种植合作社内,看着木架上一排排长满鲜菇的菇筒,村民阮云康笑着说。
阮云康是该村1组精准识别贫困户。由于母亲患有冠心病,需长期服药,两岁幼子出生时就有先天性疾病,一家五口人靠阮云康和妻子务工的收入维持家计,负债累累。
如何脱贫?去年底,一则村里将要依托大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消息传到阮云康耳中,让这位常年在外的“游子”停住了来年继续外出打工的步伐。
“何不留在家里,和大伙一起种香菇?”阮云康当时就下定主意。随后,他多方打听,以贫困户的名义办理扶贫贷款10万元,并通过入股的方式,成为合作社“股东”。
“按照已经商议好的分红方式,他年底就可以拿到2、3万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在基地帮忙做事所得的工资。”合作社种植大户舒进英说。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该合作社总投资300万元,占地80余亩,由当地种植大户舒进英牵头建成。历时一年发展,合作社已逐步走上正轨,一天最高产菇量达5吨,现已带动2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
作为通山产业脱贫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香菇种植产业逐步在基层村组找到了“知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同与认可。村支书金良雄接受采访时表示,引进香菇产业既对接全县产业扶贫政策思路,同时,又适应村里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先后搞起了牛羊养殖、林特经济等产业,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拓宽渠道。目前,该村共养殖牛羊1700余头,50kw村集体小型光伏电站正在规划建设,全村141户贫困户中,已有127户纳入了产业帮扶计划。
“我们发展产业,既依赖环境,又保护环境,林场今年扩大了300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村支书金良雄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拔穷根,杨芳林村将进一步绘好种养殖结合、光伏发电、林特经济等产业并驾齐驱的这张致富“蓝图”。(咸宁日报记者 程慧 通讯员 谢支书)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法治先行写担当 咸宁市地税局推进依法治税纪实
下一篇:
通山县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助力扶贫优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