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连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两块金字招牌。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发现,西坑村获此殊荣的背后,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多的是层党建在村组发展中发挥的效力这一“人为因素”使然。
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8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平常的周一。然而在西坑村村会议室里,一场激烈讨论正火热地进行着。
“这个月村里账务开支怎么比上个月多了那么多?”党员王能佳拿着账册问文书朱忠科。“四月份村里的卫生情况比以前差,村里是不是要加强一下监管?”又一名党员提出意见。
面对党员们提出的问题,村两委干部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动作答,仔细讲解了村财务支出的来龙去脉,并就如何提升村卫生环境征求意见。
这样的场景,每个月第一个周一的下午在西坑村委会会议室都能见到。
去年以来,该村认真组织开展好每一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除六事联动规定动作外,还创新做好“+”字文章,扩大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与范围,在确保全体党员参加活动的基础上,主动邀请非党员组长列席,扩大议事范围,充分体现了民主议事权、民议决策权和知情权。
好家风带来新变化
“父慈子孝,夫唱妇随;敬老爱幼,和睦邻里;尊师重教,勤耕苦读;扶贫济困,弃恶扬善……”在西坑村村党员朱必样家中,以楷体书写的朱氏家训悬挂在墙上,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严谨的治家风范。
“这是上月18日统一挂上去的,各家各户都有,祖辈们的家训,时刻警醒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朱必样介绍道。
“继承传家宝·传承好家风”,是通山县委组织部精心部署的家风主题活动。西坑村率先试行,征集村民家训,并由村里统一定制,分别在各家各户安装上墙,用群众日常可见的方式传承好家风,以此带动好党风、好政风、好社风的加快形成。
当地群众纷纷表示,好家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一脉相承,容易被接受,通过‘传家宝’活动,大家重温家族历史、重习优良传统,将促进邻里关系进一步和谐。
该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真学实做,首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家风文化建设,已在全村铺开,切实将家风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村支书朱必海说:“我们将收集到的村规家训制成宣传牌,统一悬挂到每家每户门前,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群众抬头能见、低头反思,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精神文化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党员争当发展“排头兵”
在西坑村高昌红豆杉群景点打造工程施工现场,只见四面山山路上,挖掘机挥臂作业,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派忙碌景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里的建设我要带头冲在前面。”党员张绪佳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说。
“你看这工地上十来个人,有一大半都是党员,都是主动来参与的。搞农村建设,我们党员不带头谁带头?”话语朴实,却折射出基层党员的坚定信念。
在新农村建设中,西坑村党员们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仅在民主议事时建言献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常常主动请缨,挺在前排。全村22名党员中,干了33年村支书的朱必海就是一个实干的典型。
“四面环山几道弯,茂林修竹笑人懒,山路崎岖人难走,吃薯盼肉囗舌馋”,当地流传的山歌曾道出了西坑村交通闭塞、贫困积弱的过去。
“要想富,先修路。”任村支书的第二年,朱必海便向全体村民郑重承诺。在那个年代,仅靠村里,修路谈何容易?他不等不靠,组织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换取施工经费,10公里的通村公路三年内便焕然一新。
路好了,心也宽了,朱必海又着手规划建设新农村。他坚持“不等不靠不依赖”思想,带领干部群众,用了7年时间,修复河堤1680米、完善村庄绿化1.5万平方米。
如今的西坑村,电视、电话、网络、自来水、路灯已全覆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只有党员冲在前面,当好‘排头兵’,老百姓才会向着你,才能形成合力,村组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朱必海说。(咸宁日报记者 程慧 通讯员 蔡丰绩 邱莉莉 程卫东)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