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大力扶持雷竹加工 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
开栏语: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这是咸宁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今起,本报推出“推进‘三抓一优’ 加快绿色崛起·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连续报道,推介各地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新作法、新经验、新亮点,进一步坚定全市人民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信心和决心,敬请关注。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特约记者汪佳、通讯员黄浩报道:“自然生长的雷竹只有到春季雷鸣时才会产出鲜笋,要想收获秋笋和冬笋,就得提前给竹园盖上了一层‘冬被’!”
18日上午,记者走进崇阳县白霓镇大塘村二组时,当地村民正在扎堆讨论关于秋季雷竹基地的抚育技术。他们的身后,村民余屿正忙着将一袋袋鸡粪和谷壳装上三轮车。
“给雷竹盖‘冬被’,其实就是覆盖保温技术,由一层鸡粪加一层谷壳,鸡粪发酵以后产生热量,雷竹就会提前出笋!”余屿说,他家有4亩雷竹,自然季节产出的雷竹笋最高价格只能卖到2块,通过覆盖以后,产笋的时间提前了,价格也会翻涨10多倍。
余屿打算将4亩雷竹全部进行覆盖。他还掰手指算了一笔账:管理较为精细的竹园,每亩每年可采收春笋1000公斤左右,平均销价4.0元/公斤,亩产值可达4000元;高标准管理的竹园,若采取冬季覆盖保温措施,亩产冬春鲜笋远不止1000公斤,平均销价至少16元/公斤……
崇阳素有“中华雷竹之乡”的美称,由于工业污染极小,大气、水质、环境质量均保持国家优级标准。该县雷竹种植分布在境内坡度为25度以下低丘岗地的黄、红土壤地带,理想的外部环境成就了崇阳雷竹笋特有的品质。
据该县竹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成项托介绍,崇阳自1994年开始引种雷竹,从浙江、福建引进育笋能人,大力发展雷竹产业,全县鲜笋产量和加工能力逐年上升,小小竹笋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雷竹种植面积达2万亩,种植农户近1.1万户。
该县在全国率先制定雷竹生产标准,并制作成技术光碟下发给种植户,县里还有专门技术指导服务团队。每年雷竹进入产笋的高峰期,该县竹产业办都会及时跟进、派驻工作人员深入雷竹基地和竹产业加工企业,进行采笋技术、收购和销售的指导,确保应采尽采,应收尽收,保障竹农利益。
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同时,该县注重市场开发和培育,建立了健全的销售网络。每年,崇阳的雷竹冬笋、早期春笋均以鲜笋直销武汉、长沙、郑州、杭州、上海、成都、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中晚期鲜笋则在县内加工。
县里还大力扶持雷竹加工龙头企业,以湖北瑞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将雷竹鲜笋加工成干笋、清水笋、即食性调味笋三大系列十余个种类,已成功进入欧亚国际市场。
编辑: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启动49个乡镇污水处理PPP项目 总投资15.5亿
相关新闻
-
中共崇阳县委举行十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李锦龙、汪淑琴、 沈二民报道:中国共产党崇阳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于201...
-
省检察院领导在定点扶贫联席会上要求形成帮扶合力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汪淑琴报道:9月15日,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郑青,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金鑫一...
-
杭莺调研督查精准扶贫落实情况时要求强化监督执纪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汪淑琴报道:9月18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杭莺调研运用大数据督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
-
崇阳县政府十四次常务会议要求积极作为勇于担当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陶然报道:9月16日,县长郑俊华主持召开县政府 2017年第14次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