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躺在山谷夹缝中的边远村,一个靠山难以“吃山”的林业村,一个全村一名大学生都没有的“薄弱村”,近年来却华丽转身成为全县全市的红旗村、全省的示范村、全国的先进村。
这片土地上,进行着怎样非凡的实践?连日来,记者走进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一探究竟。
规划管村:一张蓝图绘到底
9月27日,行走在西坑村最集中的居住点朱家湾,只见沿河而建的民居,几乎是清一色的两层楼房,白墙黛瓦,整齐划一。
看着眼前风景如画的新农村,很难想象这是从1999年起就开始实施规划建设的。
首先打响的是修路攻坚战。从村口到村尾,公路全长达9公里,且山高坡大,石方路段占80%以上,花岗石占了一半。可想而知修路的难度有多大!
为了筹措修路资金,村里找乡信用社贷款,承诺路通后,将楠竹运出去卖了即还贷。经多方找人、协商,信用社最终决定贷款5万元,支持村里买施工设施。修通9公里进村公路,整整花了5年时间。
“修路那段时间,每年大年夜都在外面借款筹款,虽然辛苦,但有上级领导和村民们的支持,我干劲十足。”回忆往昔,村支书朱必海说。
进村公路修通后,村里又将接通电网提上议事日程。西坑地处边远,连接网电投资大,电力部门一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为此,村“两委”一班人多次跑电力部门求援,最终通过协商,由村里出安装费,电力部门出材料,用2年时间终于拉通了网电。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西坑最大的手笔。在农村自住房建设实施中,村里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形成沿河两岸的独特风景。
如今的西坑村,电视、电话、网络、自来水、路灯全覆盖,便民超市、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楼、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逐步壮大的背后,凝结着几代西坑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汗水。
产业兴村:立足资源谋富路
家无业不富,村无业不兴。位于幕阜山脉四面山脚的西坑村,虽然耕地仅有406亩,但山林面积近2万亩,其中楠竹林1.1万亩。
靠山吃山,是西坑村唯一的生路。为发展楠竹产业,1997年,村里借钱带所有的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到浙江吉安参观学习,求经取宝。
回村后,大家构思一个山林由爱林户、技术户领头联片承包的方案,形成山林“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发展理念。
思路一变,生机一片。33片领衔户各领山头,男女老少天天钻林挂刺。当年的利润交了,全村每人得到100余元的红利。
随着楠竹蓄积量的逐年上升,村里又盯上竹子加工产业。朱必海与两个姨夫一起到江西修水县考察,在村里办起第一家用半机械化造纸的纸坊,一根竹子立马有了3根竹子的收益。在朱必海的示范带领下,全村办起小型纸坊33家,楠竹也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尤其今年,为进一步增加楠竹加工附加值,村里启动竹炭加工项目,从浙江请来师傅建围窑,据测算竹炭年加工产值可达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达数十万元。
生态立村:“桃源小镇”聚人心
西坑也曾有过一段令人羞赧的过去:从进村口到村尾,10多里长的西坑溪两岸,排列着30余家土纸作坊,平均下来每四五百米远就有1家。制作土纸虽不放化学原料,但石炭却是成吨成吨地倒入纸浆池,与碾碎的竹屑一起腐烂,不仅恶臭难闻,而且溪水都染成酱黄色,连小鱼小虾都不能生存,更何况人蓄饮用?
是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西坑人有过困惑。
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浩荡时,西坑人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为此,村里旗帜鲜明地提出:损害生态环境的加工业、采矿业一律要撤除。村里利用3年时间,先后关闭30家土纸厂、2家青石板矿厂、2家文化石加工厂,同时,严禁采挖矿山、采挖名贵树木,严管环境卫生,分类处理生活垃圾,避免二次污染。
环境好了,生态美了,得益的当然还是群众。时下的西坑,俨然一座“山间小镇”。
今年,西坑村又以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和生态禀赋,全面启动村庄生态发展规划。
“7月7日,县政府组织多家职能部门,召开西坑村规划建设协调会,会上对西坑的生态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有了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扶持,我们更有信心了!”对于西坑村今后5至10年的发展路径,朱必海底气十足。(咸宁日报记者 程慧 通讯员 徐立帅 廖双河 徐富民 胡佳乐)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砥砺奋进的五年】咸宁城乡面貌大变化
下一篇:
咸安区强势聚力 858名人大代表齐心协力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