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总数六成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甚至配2台专车。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公车使用浪费严重。近日,记者参加一项公务活动,发现宾馆前已停靠的几台车没有熄火,仍在轰鸣,等领导出来的司机们正在座位上眯盹儿。(2013年2月4日重庆商报)
多年来,“三公”消费中的铺张、浪费和腐败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眼下,“舌尖上的浪费”正成为舆论的焦点,“车轮上的铺张”也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以为,在公车问题上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公车使用中的铺张浪费和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亟待解决。
随着公车浪费现象的日益加剧,俨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位基层干部戏言,用“屁股底下坐着一栋楼”来形容每辆公车的花费一点也不为过。其实,公车的严重浪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车私用严重,真正用于公务的时间较少;二是维修费用较高,运行效率低下。同时,在公车配备上也是乱象丛生。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但是,在很多地方不仅地市级官员配有专车,而且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也有固定用车。中部某贫困县县长告诉记者,该县党委、政府班子共有16名领导,每人都有一辆固定用车。
如果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的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有探索,但整体来看并不如人意,公车数量和购置费用仍呈增长态势。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公车的购买、配备、使用、消费情况不对外公开,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比较滞后。其实,公开透明是遏制公车浪费这一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布公车“消费单”从经济上制约公车使用中的铺张浪费,杜绝胡乱采购公车、抬高保养费等现象。同时,把公车车型、所属部门、办公去向等相关信息公布于众,接受民众监督,让公车私用无所遁形,保证其使用得合理、高效、阳光。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余正燃:事故报道现16领导 究责与处置孰轻孰重
下一篇:
送温暖莫作秀
核心观点:如何做到“有效供给”?通俗地说,就是要对准市场需求供给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有供必有求,有求必有供。对于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