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河南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总结称,该报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为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的名字。(新京报2月4日)
一起死亡9人,重伤4人,轻伤11人的重大交通事故,领导干部自然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当第一时间让公众知道。但将一则关于事故的报道写成如此这样,不得不佩服记者的本事。但佩服的同时,更为当前的党报党刊风格如何适应新形势而揪心。
看大河网的这起报道,90%是说辛苦工作,其间更是出现16位领导乃至诸多的部门如何高度重视,如何通力协作。对于伤亡人员的处置安排确是只字不提。为何这样,不外乎记者乃至媒体得到“关照”,务必把领导干部放进去,这样以后对事件进行追责时,领导干部们可拿出实据,且振振有词:尽管我监管不力,但事故发生后,我在现场进行了妥善处置的。
但事实真如是吗?事故现场最需要什么?围观公众最需要什么?是对事故的第一时间妥善处置,将事故损失减到最低;是对事故的第一时间发布,让公众了解到来龙去脉。且看温州动车事故后,当地“一把手”领导凌晨仍实时二十余次更新微博通报进展,让大家在关注的同时,更是对这种网络问政的形式报以厚望。
与之相比,这则有16位领导的事故报道,我们能看到什么?只是官话套话,字面的文章罢了。正如上文所言,作为党报党刊或政府管理的相关网站,必须得为领导说话。有些时候作为记者也是身不由已,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却不是原谅的理由。党报党刊要作好政府的“发声器”,就必须得到群众认可。只要大家都相信你,都愿意听你说的,那才能起到应有之义。
试问,当前的党报党刊,如各地的某某日报,某某通讯,究竟有多少人在拜读?关注这些报刊的绝大部分群体,要么是领导干部关注下上级的精神或本地的动态,要么就是记者通讯员看看有无自己的稿件。公众更多倾向的,还是都市报、网络等非党主流的刊物和平台。造成这种情况的最终原因,就是党报党刊为政府服务,只讲好话不曝弱点的局限性。
可以说,这则事故报道见报16位领导,就是最好的佐证。而这种报道,非但与事无补,反而更添非议。对此,作为政府机关的党报媒体不妨反思,当如何改进文风,才能让群众认可,进而发挥党报党刊应有的作用。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海泪月殇:事故报道官员不能“喧宾夺主”
下一篇:
海泪月殇:“车轮上的铺张”亟待遏制
核心观点:如何做到“有效供给”?通俗地说,就是要对准市场需求供给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有供必有求,有求必有供。对于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