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南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总结称,该报道“1300字,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其中褒扬用于25处,如‘迅速、立即、有序、竟敢、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2013年2月4日新京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垮塌事故让10位同胞罹难,令多个家庭陷入悲痛。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报道伤者的信息却寥寥数语,说这篇报道眼中只有官员,而没有民众,一点也不为过。笔者不禁要问,难道死者之大,抵不过领导的“重视”?
其实,此次爆炸垮桥事故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都是哪些人员,现场救援情况如何,大桥质量有没有问题,其中有没有监管漏洞,谁该为事故负责等等,这些才是民众最迫切想知道的讯息,大家看不到,却看到了通篇都是描述一大堆领导在“积极组织抢险救援等等”的八股式报道。这样的报道有何新闻价值?怎能不让民众愤怒和心寒?塌桥废墟之上,没有留下任何的问责和自省,只留下对当地政府、官员的大篇幅褒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麻木。
然而,这则“以褒扬领导为主,以报道事故为辅”新闻的出炉,并不是偶然,而是习以为常。很多地方的官方网站、媒体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此也欣然接受。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刻意为之,希望通过正面报道将坏事变好事,或者是洗刷、推脱自己的责任。
近来,中央提出“改文风”,要求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文风之所以要改,正是因为文风的背后是作风,是对待民众的态度。改文风不仅仅是减少字数,也要遵从新闻规律和社会效果。既然高层都可做到这点,地方官员难道不能吗?如果充分考虑“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塌桥报道就不该这么写。毕竟,地方党报、官网怎么报道当地官员,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些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
事故报道,主角永远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是事故的罹难者、受伤者及其亲属,以及参与事故救援的人员等。组织抢险救援的官员不能喧宾夺主,希望如此的报道就此绝迹,以告慰罹难者的在天之灵。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张一一:“路遥文学奖”当开足马力
下一篇:
余正燃:事故报道现16领导 究责与处置孰轻孰重
核心观点:如何做到“有效供给”?通俗地说,就是要对准市场需求供给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有供必有求,有求必有供。对于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