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网购到假货,索赔或将不再麻烦。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其中规定,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要求赔偿时,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不能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简单来说,这个规定就是,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电商如果是个骗子,那么提供交易平台的第三方就要代其赔偿。
假货在网上究竟有多泛滥?先看数据。2014年下半年,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协两次对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商品进行检测。抽查的9个电商平台中有7个在卖假冒或质量不合格商品,问题率约为77.8%。最近又有消息称,部分售假者觉得在电商平台已不那么好混,开始转战微信“朋友圈”,而微信交易的监管相对更为复杂。
由此可见,“剁手族”买到假货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只不过有些假货的质量问题不明显而未被及时发现;有的假货涉及金额不高,消费者嫌麻烦,懒得去维权。
假货猖獗,是监管之耻。现在,工商总局出台的新规,如果执行到位,不失为一把利器。过去,假货销售者之所以肆无忌惮,原因就在于违法成本太低,甚至无成本。电商平台由于不必担心殃及自己,对售假者身份资料的审核,往往是走走过场,导致售假者大赚不义之财后还能全身隐退,无处寻觅。如果电商平台必须为骗子承担代赔责任,必然会激活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电商平台的准入门槛和监管手段必将大大提高。这就相当于将电商平台与政府、消费者结成了打假的“统一战线”。
接下来,消费者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好国家规定,积极维权;而政府部门则应继续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政策与法律支持,让全民都有打假的积极性。唯有如此,网络经营者才会视售假为可怕的禁区。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络诚信显然是绕不过的重大课题,即便有电商平台因为假货赔偿而倾家荡产,也是必要的阵痛。是时候对电商假货做个了断了。(据广州日报)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创业算学分”要避免“混学分”
下一篇:
疯狂的石头:别让铜臭误了雅好
核心观点:如何做到“有效供给”?通俗地说,就是要对准市场需求供给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有供必有求,有求必有供。对于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