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咸宁市人民广场,万名观众从唐艺户外直播活动现场有序离场后,地面未留下纸屑、空瓶等垃圾。这份“一尘不染”的文明答卷,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的完美收尾,更是咸宁文明底色最直观、最生动的见证,让“悦见咸宁”的活动主题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体验,为咸宁文旅发展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这份令人称道的“一尘不染”,是城市治理温度与市民文明素养共同勾勒的文明图景。市城管执法委提前预设移动公厕、科学增配垃圾桶,保洁人员18小时不间断巡查清理,以精细化服务为文明观演提供保障。而观众自觉将垃圾投入指定容器,在离场时细心检查座位周边,则展现了公民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场“双向奔赴”中,完善的公共服务与市民的文明自觉相得益彰,让“一尘不染”的文明观演从期待变成现实,也让咸宁的文明底色愈发鲜明。
广场上的“一尘不染”,是一张无需言说的“文明名片”,向外界展示着咸宁的魅力——这里不仅有动人的桂花香,还有整洁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更有城市服务的温度与文明热情的市民。当外地游客带着“来看演出,更见文明”的深刻印象离开,“咸宁很干净、很有秩序”的口碑便会随之传播,将打动更多潜在游客。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文明城市,而这种好感度,正是文旅发展的软实力与“流量密码”。
如今,节庆文旅、演出文旅已成为很多城市的文旅发展方向,高品质的公共环境与高素养的市民风貌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最核心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当大型公共活动与“一尘不染”的文明观演深度绑定,不仅能避免“活动结束、垃圾遍地”的乱象,还能让活动本身升级为高品质的文旅体验。要知道,游客来到一座城市,更是感受一座城市的文明,这种“体验式文旅”能延长游客的记忆周期,形成“活动引流—文明留客—消费转化”的文旅闭环。
“一尘不染”的广场只是起点,文明从不是文旅发展的“附加题”,而是“必答题”。当城市把“温度”藏进每一次公共活动的细节,把“文明”变成游客触手可及的体验,就能让“悦见咸宁”升华为“爱上咸宁”。那些散落在广场、街道、景区里的“一尘不染”,终将成为咸宁文明底色的生动注脚,让游客每一次短暂的相遇,都变成与咸宁这座城的长久情感联结。
(周阳)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拿什么让游客停下脚步?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陈婧)18日,市民向香城都市报投诉称,咸安东门小学及南门中学门口附近的路面被垃圾所侵占,严重影响...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 杜培清)“咸安文笔路的青龙山公园长时间无人管理,垃圾遍地,里面的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和修复,都快成...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陈婧)18日,市民向香城都市报投诉称,咸安东门小学及南门中学门口附近的路面被垃圾所侵占,严重影响...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朱亚平报道:20日,有网民在咸宁新闻网(咸宁论坛)上发帖称,同一条街上经营的店铺,每年收取的“垃圾处...
通讯员杜春近日,走进鱼岳镇,一条条崭新洁净的街道,一排排整齐葱郁的绿化树,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映入眼帘……这里呈现一片全...
特约记者李星通讯员黄妮运输车来回穿梭,志愿者挥锹铲土……21日,区政府办深入青龙社区第六网格,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处...
咸宁网讯(通讯员黎星光)为加快废除通城县农村敞口垃圾池,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连日来,通城县城市规划和管理执法局组...
通讯员黎星光为加快废除通城县农村敞口垃圾池,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连日来,通城县城市规划和管理执法局组织工作人员在...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宋文虎、通讯员全闯、郑梦溪8日,记者来到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刷黑硬化的沥青马路、清澈见底的西泉河、整...
咸宁网讯通讯员徐世聪、雷蓓报道:“村里垃圾都集中收入配发的垃圾桶,定期有垃圾车将垃圾回收,环境卫生好多了……”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