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中试谷赤壁基地,基本实现“空—天—地—水”一体化测试场景全覆盖,具备支撑低空无人设备场景化测试与商业应用落地的能力;咸宁科创中心运营一个多月,便与武汉大学等多家高校牵手共建科研中心,对接4个院士团队,吸引10家科技型企业落户,与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近期,咸宁科创工作新进展不断,标志着我市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生态,是咸宁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现实之需,也是咸宁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的务实之举、发展之要。唯有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深度融入绿色发展全过程,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向“新”逐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咸宁路径。
建强平台体系,夯实绿色发展“硬支撑”。高能级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我市以中试谷、科创中心为核心,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破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梗阻;更联动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构建“离岸研发+在岸转化”格局,借力武汉科创资源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为绿色技术转化搭建高效通道。目前离岸科创园入驻企业207家,已有82家企业来咸建生产基地,成为绿色创新的“桥头堡”。
育强企业主体,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力”。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我市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绿色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深耕“新物种”培育,构建起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的梯度体系。如今,省级“瞪羚企业”增至107家,32家新增瞪羚企业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为绿色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做优金融服务,引来绿色发展“活水源”。科创与绿色转型,需金融“精准滴灌”。我市搭建“咸融通”平台,探索绿色基金、碳金融、园区联合贷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向绿色科技研发与产业化领域。此举既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更以市场机制优先赋能那些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项目,让金融活水精准滋养绿色创新。
完善政策保障,优化绿色发展“生态圈”。优良的创新生态如同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缺一不可。咸宁着力构建覆盖从种子期、初创期到成长期的“全生命周期”政策扶持体系,从人才引进、研发补助到市场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绿色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科创为笔,绿色为卷。咸宁以平台为基、企业为核、金融为脉、政策为盾,让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相信,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新征程上,咸宁必将执科创之笔描绘更加精彩的绿色新篇章。
(王莉敏)
编辑:hefan
上一篇:
文化赋能,让桂花“香”透四季
下一篇:
保持干净纯粹和积极上进的模样
同时,有序组织好纳税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深化“银税互动”,促进纳税人缴费人“指尖获贷”,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全县67家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入驻,小微企业入驻工作有序推进中。
咸宁网讯记者宋文虎报道:昨日,信用咸宁,行走天下——信“贷”未来暨咸宁市诚信企业授牌活动在市文化中心举行,进一步营造...
咸宁网讯通讯员黎星光报道:3月21日,通城县2019年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早春行”活动暨金融工作会在玉立碧玉堂召开。全县各级各...
咸宁网讯记者刘珊珊、通讯员程蒙报道:6月30日,我市召开政银企金融服务平台(咸融通)上线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
要努力推进“锦上添花”,帮助企业借助资本做大做强,运用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今年以来,通城县税务局通过“银税互动”累计接入银行26个,共计帮助483户小微企业纳税人申请信用贷款,审批通过178...
据了解,今年以来,通城县税务局通过“银税互动融平台”累计接入银行26家,共计帮助483户小微企业纳税人申请信用贷款,审批通...
咸宁网讯通讯员罗文馨、何惠芳报道:近日,赤壁市城发集团数产公司以“市场法”为文旅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成功登记入表,并...
咸宁网讯(通讯员黄齐智)“企业最困难时, ‘税E通’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税务人员还拍视频为企业代言带货,拓展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