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种上了吊瓜、猕猴桃、杨梅、柑橘、黄桃等经济作物,往日的落后村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村党支部40名党员带着村民们发展绿色产业。一段时期以来,莲塘村的致富奇迹,刷爆了朋友圈。
种瓜果,荒地穿上了新衣裳
8月22日,记者穿行在赤壁市神山镇莲塘村的林地之间,片片吊瓜地里一米多高的吊瓜架上,挂满了黄色、青绿色圆滚滚的吊瓜,微风吹过,瓜果、叶子迎风舞动,像顽皮的孩子追赶着行人。
这片140亩的吊瓜基地,再有1个月左右,便能迎来丰收季。
吊瓜直供浙江、安徽加工厂,去年第一年挂果产值便达到了4000元每亩。而你很难想象,2020年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岭,大片大片的荒地无人问津。而决心要让这片荒地改变的,正是莲塘村村党支部的党员们。
2015年,莲塘村的村集体经济仅有5000元,被列入了省级贫困村。为彻底改变落后局面,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遍访农户、走遍田间地头,制定详细的村级发展规划。
49岁的村支部书记王雪山是土生土长的神山人,年轻时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但他始终牵挂家乡。每次回老家,看到小时候跟小伙伴常去玩耍的山头一片荒凉,就有种失落感。去年,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外出的王雪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复工复产,制定了带领村民致富的计划。王雪山带领村党支部从村民手中流转荒地。
缺水少路,开发荒地谈何容易?村党支部的党员们没气馁,而是带着村民没日没夜地开荒。地薄,党员们和村民一道,拿着锄头开山辟田;缺水,党员们打井,铺管道,“请”水入池……在大家的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荒山变绿海的成果。
在1组的特色水果基地里,猕猴桃、杨梅、柑橘、黄桃等水果长势喜人,明年的这个时间,这片水果就会正式挂果了,村里也会有新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莲塘村依托已有优势资源,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的模式,先后流转土地300余亩,带动全村发展吊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建成了蓝莓、猕猴桃、杨梅和吊瓜基地。
一棵棵果苗被种下,一片片荒地披上了绿装,村庄也焕发出了往日的生机。
兴产业,群众有了新奔头
“轰轰轰……”在该村70亩的杨梅基地上空,记者远远就能看见一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
走近一看,原来是村民石鑫正在给果园进行喷药作业。鉴于种植面积大、人工喷药费时费力,莲塘村请来了无人机。村民们在劳作之余享受高效便捷的“高科技”。
看着头顶上飞过的无人机,1组村民陈四梅一脸笑意。她从没想过,村民们种田种出了新花样,现在大家都有了新盼头。
65岁的陈四梅,年轻时也跟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虽然身体还行,但随着年纪增大,外出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她便回到了村里务农,靠种菜维持生计。村里发展水果基地后,她便来到村里申请务工名额。现在她在基地里负责果树锄草、施肥等工作,每天最少都有10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松一年赚到几万元,非常感谢村里,给我们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陈四梅感激不已。
60岁的8组村民邱德荣,原来也在村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他每天都要到村里的特色水果基地里工作。他说:“有份工作,全身都有劲。”
采访间,记者刚好碰到5组村民漆三秀正领着十多个村民从基地回村。漆三秀介绍,她每天都要组织他们组的村民,一起去水果基地工作。除了每天上工的工资,村民们还可以拿到土地流转金。
莲塘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开山辟田、铺管修路,建设吊瓜、水果基地,让莲塘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种子和化肥都是村里免费提供,还有补贴拿,现在农业政策真的是太好了。”今年年初,54岁的李贻高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将吊瓜基地承包下来自己管理,一年上交村集体10多万元。
当地党委政府引领转型发展绿色产业,莲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下子由原来的0.5万元增加到1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这些“金果子”真正让村里的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目前,吊瓜、水果已成为莲塘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莲塘村也被评“赤壁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十佳村”“省级文明卫生村”。
强堡垒,村庄有了新希望
在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改善后,莲塘村党支部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了给村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村里正在拟建莲塘湿地公园。
王雪山说,1组有一块几十亩的水田,因产量低被闲置多年。村里准备将水田重新整改一下,建成可以垂钓、纳凉的绿色公园,让村民们在享受农业种植的同时也有娱乐的地方,让来村里的游客们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也有美景可观赏。
王雪山介绍,村里正在制定规划,计划投入500万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建湿地公园,围绕湿地公园建农家乐,引客来村,将村庄打造成旅游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千好万好,口袋充实最好。”这两句话,一直是莲塘村党支部成员们履职尽责的标尺。村党支部深知,要统筹发展全村经济,关键在党支部这个车头自身是否跑得稳、跑得快。
王雪山说,莲塘村党支部坚持以“支部要成为堡垒、党员要成为表率”为努力方向,坚持学习不放松,坚守初心不动摇,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村庄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外出的村民们纷纷回归。莲塘村盛产沙树,2组村民漆学刚看到商机,正在协调回乡租地办厂业务;3组村民王承兴,原本一直在浙江玉环做门窗加工,多次到村委咨询回乡建花卉种植基地事宜……从原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新农村,在党支部的带动下,莲塘村人正努力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特约记者 童金健)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赤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获省级奖励
题:从“上访挂账”到“民生示范”——京冀交界薄弱村的“逆袭”记新华社记者陈旭、吴文诩清晨7时左右, 56岁的村民李保凤穿上...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宋文虎、特约记者徐大发、通讯员焦阳报道:8月2日,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境内的安康精神病医院里,朱...
题:“永跟党走”大湾火热的奥秘新华社记者陈诺盛夏时节,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越来越“热”:工地上热火朝天、...
连日来,咸安区高桥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严格把好“心理关”、“摸排关”和“隔离关”,有效地预防控制疫情发生。把好“摸排关...
●记者漆兵摄影张仰强实习生王子艺通讯员雷永生易波他把身边的群众当亲人,谁家遇到困难,他都无私地给予帮助.杨旺水处处发挥...
路两旁栽种绿树、空地上精心铺满了草皮,四周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广场上还设有几排长椅……近日,记者在渡普镇渡普...
题:秦岭脚下,去“花园乡村”听一场夏日音乐会新华社记者姜辰蓉、张斌“长安青峦,古道炊烟,闲云去,燕子还……”就着朦胧月...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宋文虎、特约记者徐大发、通讯员成柏蓉报道:7月19日清晨, 106国道通山县九宫山镇路段,远峰云雾缭绕,...
咸宁网讯通讯员张升明、雷平、范燕报道:“看着这些草儿花儿,和这洁净宽敞的马路,整齐停放的车辆,人心里都舒畅。1999年,...
题:毛相林:脱贫路上的当代“愚公”新华社记者陈国洲被四周千米绝壁合围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有一处两层楼高的博物馆,...